龍友
舒鳴,侗族,1984年出生于湖南靖州,現(xiàn)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鄭曉華教授?,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共黨員。
草書和篆刻曾多次入選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展覽,論文見諸《書法》《中國書法》、《紅樓夢學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等,《人民藝術家》曾作推介。
獲獎參展:作品《魚》獲湖南省少數(shù)民族書畫展金獎(1990);獲西泠印社“百年西泠
中國夢”海選比賽華南賽區(qū)優(yōu)秀獎(2008);參加中國人民大學書法代表團赴美交流展(2012);獲書法報30年“巴山夜雨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篆刻組優(yōu)秀獎(2014)、獲山西省第二屆“晉陽杯”篆刻展二等獎(2014)、《中國書法》全國大學生書法展獲獎(2014);11月論文《復蘇、求變和趨同——統(tǒng)計學視野下的當代篆刻取法嬗變(1980—2010)》獲西泠印社當代印學研討會二等獎(2015)、論文《黃士陵嶺南郊游新考》入選嶺南印學研討會(2015)。
人可以無限自由地設想自己的未來,毫無疑問,書法家在自身定位問題上享有絕對的自由,然而往往因為難于抉擇而陷入深深的焦慮。面對浩繁的書法傳統(tǒng)體系和自身塑造的種種可能,舒鳴以一葉《韭花帖》便將這些“焦慮”屏蔽于心外。
趙孟煩曾發(fā)感慨:“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誠然,玩味古人,專心而學是進入書法的不二法門。真正以極大的勇氣投入到某一經(jīng)典的深處:分析、感受每一個極細微的局部;加以精確的再現(xiàn)性臨寫、各種形式的發(fā)揮以及對日常性書寫的關注,逐漸形成獨特的書寫方式,得古之未有,才可謂學而名世。道家修煉講究“存一守神”,“靜身定心”,舒鳴抱守其一,朝夕諦玩《韭花帖》,日久而精深有得。且不論天機,僅賴日復一日的訓練,也可讓經(jīng)典元素在腕底揮灑流淌。貢布里希認為“藝術必須在程式的上下文中才能發(fā)展起來。人們必須創(chuàng)造、發(fā)展并逐漸改進這些程式,使它們達到令人贊嘆的絕妙程度?!背淌皆诎l(fā)展中形成,然其藩籬又在自然演進中被突破并形成新的“程式”。如將大量精力投入到一件經(jīng)典作品,尋找發(fā)展、改進的契機,確非易事,但也絕不會勞而無功。舒鳴面對的難題不特屬于個體,而是整個書法創(chuàng)作領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放眼當下,他的“專一”更加難能可貴。
他的專一不獨在臨池,實際上已成習慣,一個問題常常連續(xù)幾年都在思考。我們幾次在深夜里鬯談,曾討論線條中“韻”的問題,坦率而言,我也困惑于此。在他不緊不慢的談話間,我突然對這苦尋無著的問題稍有感悟。古人嘗以“筋骨血肉”與書法點畫相對應。如張懷瓘用“筋骨立形,神情潤色”來解說點畫中“形”與“神”的分工,啟發(fā)我們將目光停留在極細微的地方:書寫時,一個極小的動作或細微的力度調整都可能帶來非同尋常的線質變化與審美反應。然而簡單匆促的書寫往往掩蓋了短暫而隱秘的瞬間留駐。鋒杪毫端的使轉頻動,猶如美人回眸,使人注目移時,便覺傾倒。優(yōu)秀的書寫中引人入勝而無法言表的那種“感覺”,使其與一般的書寫拉開距離,也許正是“韻”之所致。細讀舒鳴近作,可以明顯看到線條內(nèi)部正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他始終關照這些問題,并在實踐中反復錘煉。
初識舒鳴,只知是篆刻高手,竟不知他一直用力臨池。我雖固陋,不懂篆刻,但其平和溫婉、古意盎然的印風卻讓我時時興感。他每洽一印輒費數(shù)日,細心思索而后刊石,錐刀之下也不使線條有筆無“韻”。曾在潘家園以刻印為生的舒鳴,又重回學校功讀碩、博士學位,這在很多人眼里近乎傳奇。然而在一位有志者心中,這種“周折”不過是獨特的人生體驗,未來精彩不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