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悅++彭育波
摘 要:以上海交通大學21名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分析了漢語學習者學習策略與漢語聽力成績的相關性。得出了記憶策略與聽力成績相關性最低,補償策略相關性最高;認知、元認知和社交策略與高分組的聽力成績呈正相關,其中元認知策略與高分組聽力成績的相關性最高;補償、元認知和情感策略與低分組的聽力成績呈正相關,且情感策略與低分組聽力成績的相關性具顯著性;除情感策略,高分組漢語學習者對其他五種類型學習策略的使用都高于低分組的結論。最后,基于數據分析結果,提出提高漢語聽力成績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漢語學習 學習策略 聽力成績 相關性
一、研究設計
文章研究對象為上海交通大學漢語國際教育中心中等二級一個班級21位漢語學習者,其漢語水平在HSK三到五級,平均年齡24歲。
文章研究工具是美國語言學教授Rebecca Oxford于1990年修訂的自陳式調查問卷“語言學習策略清單”(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簡稱SILL。
調查問卷由SILL量表修改:從六類型學習策略每個類型各選4題,構成共24題的問卷。中英對照翻譯問卷。24個學習策略自測題以每4題為一類型,依次包括記憶、認知、補償、元認知、情感和社交策略。用李克特5級評分制,從1分表示“從來不”到5分表示“總是這樣”。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22份,收回21份,有效21份。
學生聽力成績取被試21位學生2017年4月的聽力期中考試成績。
二、數據分析結果與討論
Oxford(1990)將學習策略分為六種類型——記憶策略:建立聯系網絡、運用形象和聲音、認真復習、運用動作;認知策略:練習、接受和傳送信息、分析和推理、為輸入和輸出建立規(guī)則;補償策略:聰明的猜測、克服讀寫中語言知識的不足;元認知策略:建立學習重點、安排和計劃學習、評價學習;情感策略:降低焦慮程度、鼓勵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社會策略:詢問問題項目、與他人合作、同情他人。[1]
21位調查對象聽力成績平均分69.19,標準差15.01,成績高低不一。據表1,全部21位研究對象對社交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情感策略的使用頻率最低。根據表2,六種類型學習策略與聽力成績相關性的強弱依次為補償、元認知、社交、認知、情感和記憶策略。即記憶策略與聽力成績相關性最低,補償策略最高。
高分組漢語學習各策略類型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
將聽力成績高于平均分的11位研究對象定義為高分組,平均成績?yōu)?1.55分,其中最低分70,最高分89。
表4顯示,六類策略中,認知、元認知和社交策略與高分組聽力成績呈正相關,但不具顯著性。其中元認知策略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最高,社交策略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最低。表3顯示,研究對象對社交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結合表4中社交策略與高分組聽力成績呈正相關的統計結果,說明社交策略的高頻使用對提升聽力成績有效。
記憶、補償和情感策略與高分組聽力成績呈負相關。其中記憶策略與高分組聽力成績呈最明顯負相關。結合表3,記憶策略的使用頻率在高分組中排在六類策略第四,說明記憶策略的使用非高分組取得好成績的主要因素。
將聽力成績低于平均分的10位研究對象定義為低分組,平均成績55.6分,其中最低分46,最高分66。
由表6,在六類分策略中,補償、元認知和情感策略與低分組聽力成績呈正相關,且情感策略具顯著性。其中,情感策略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最高,補償策略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最低。通過表5可見,元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情感策略最低。結合表6中情感策略與低分組聽力成績相關性最高的統計結果,說明由于情感策略的使用頻率過低,學生提升聽力成績的效果也差;若情感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成績可能提高。
記憶、認知和社交策略與低分組聽力成績呈負相關,說明記憶、認知和社交策略的不合理使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低分組的聽力成績。其中,認知策略與低分組的聽力成績呈最明顯負相關,其次是記憶策略呈較明顯負相關。這說明對低分組漢語學習者,若認知策略和記憶策略的使用頻率越高,成績可能越低。這值得思考,因為這對既有的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提出的七項假設中的部分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也符合當下對學習策略研究的新成果。Rubin(1975)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提出的七項假設中,“注意語言形式”和“注重語言練習”[2]是屬于認知策略和記憶策略的。本次調查研究也從側面證實了有別于Rubin假設的新觀點,即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與成功者的根本差別不在于前者使用語言策略的數量少和頻率低,若學習策略的使用不適合學習者本人,學習策略的使用可能會對提高語言能力有負面影響。
對比高分組與低分組,雖然記憶策略與高分組聽力成績呈最明顯負相關,但從絕對數值看,高分組使用記憶策略頻率的平均值高于低分組。不僅記憶策略,高分組也更高頻率地使用其他五類策略。表7顯示,除情感策略,高分組對其他五類學習策略的使用都高于低分組。這說明較多情況下,數量多、頻率高地使用學習策略有助于提高漢語聽力成績;且在高分組中,還有與低分組對比之下均值差較大的補償策略、社交策略等對其取得好聽力成績有重要影響。
三、總結與教學建議
六類型學習策略與聽力成績相關性強弱依次為補償、元認知、社交、認知、情感和記憶策略,聽力教師尤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聽力學習中補償策略的使用習慣?!安聹y”在補償策略中很重要?!安聹y”與聽力成績的高相關性啟發(fā)教師多使用自上而下模式,以強化訓練學生的聽力技能,如預測、猜測、推斷能力等。
根據高分組元認知策略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最高,而記憶策略與成績呈負相關,啟示教學者引導學生養(yǎng)成計劃學習、評價學習的習慣,教師自身也重視學習重點的建立,以影響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使用。且不必過度強調記憶策略,比如反復復習生詞、課文,這樣反有將聽力課上成精讀、詞匯課之嫌,也可能對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產生誤導,應在聽力課更重聽力訓練而非記憶。
通過對低分組的分析,補償、元認知和情感策略與低分組聽力成績呈正相關,且情感策略具顯著性相關。對此,建議營造輕松、幽默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多說、多分享和記錄學習漢語過程的感受,以降低學生焦慮程度,使其了解自己和鼓勵自己。
最后,根據二、三點,可見元認知策略在高分組和低分組漢語學習者中都占極重要地位;結合本次研究結果,補償和社交策略也對聽力成績有重要影響。針對補償策略,應在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聽前預測、聽中跳躍障礙和猜測下文;針對社交策略,要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在課堂外融入漢語環(huán)境。
注釋:
[1]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頁。
[2]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頁。
參考文獻:
[1]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ery House,1990.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鄧蕾.Oxford學習策略量表(SILL)在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中的應用研究[J].瘋狂英語,2010,(04).
[4]符冬梅,易紅.中亞留學生漢語詞匯學習策略與成績的相關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5]胡汶青.基于圖式理論的中級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呂峽,林可.越南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與HSK成績的關系[J].高教論壇,2007,(03).
[7]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王心悅,彭育波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200030)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