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嘎
摘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jīng)啟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已出臺,它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那么如何在新課改下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和價值,無疑是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201-01
新課改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設置的目標是: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學會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新的課程目標的設置,對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學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如何才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真正達到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目的",成為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學的緊要問題。
1.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保證學生學習的正確方向
在歷史學習中,我們往往會接觸一個或多個事件,對于相關歷史知識,教師要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要對這些知識點清晰透徹地掌握,不可淺嘗輒止,因此在學習時要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習一個知識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背景開始,分析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果、意義,在分析中全面了解這一事件。另外除了課堂上,學生也要在平時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勤看課本進行記憶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接觸課本可以讓學生深一步了解課本知識,進一步加深記憶。歷史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從考題可以看出,高中歷史學習的要求和內(nèi)容是很靈活的,學生只有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高效率地學習歷史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2.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高中歷史學習不是簡單的記背,但記背的確可以說是歷史學習中的重要一部分。學生如果缺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就會在之后的學習和做題中遇到很多困難,同時也不利于進一步開展拓展學習,因此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也是高中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記憶重要內(nèi)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2.1 事件及相關知識的記憶。當前歷史學習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教師要保證學生掌握事件及其相關知識。例如學習《辛亥革命》這一事件時,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事件的發(fā)展大概,記憶重大事件發(fā)生時間及其意義。又如在學習第二冊《"蒸汽"的力量》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工業(yè)革命的背景、意義及形成影響,記憶這些重要知識點,對學生今后學習會大有裨益。
2.2 時間的記憶。歷史學習離不開時間,如果缺少對時間的記憶不僅會讓學生在面臨題目時無從下手,還不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對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聯(lián)系。對事件的記憶不光是指記牢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學生還要對時間進行綜合,能夠說出在某一時間段的事件,這些時間不僅要政治上的也要經(jīng)濟上的,不僅要中國的還要外國的,可以結合課本后面的大事年表進行綜合串聯(lián),形成貫穿的時間線索,幫助學生今后學習。
3.培養(yǎng)能力與思想教育、傳授知識的關系
有人說教給學生的知識等于教給他們"加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給他們"乘法",在歷史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史實,更重要是培養(yǎng)他們在掌握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比較、概括、歸納、評價某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優(yōu)化課堂提問,如投石激瀾、巧設障礙、擴充延伸、誘導爭論、變換角度等等,啟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拓展思維的廣闊性、激發(fā)思維的批判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將學生的思維意向納入課堂教學的軌道,與教師的思維同步。例如:講述完德意志的統(tǒng)一后,可如下設問:"在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國分別具有哪些特點?你從中可得到哪些啟示?"這樣,不僅保持了學生的思維熱點,有助于學生聯(lián)系性思維,而且也拓寬了學生對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經(jīng)過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理解的空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4.畫龍點睛的小結
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復習小結。一節(jié)課的小結應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復習歸納本節(jié)所講核心內(nèi)容,突出重點、難點,并找出便于學生記憶的方法。二是留下懸念,激發(fā)學生反思的余波。一節(jié)課的結束不能認為是思維發(fā)展過程的完成,恰恰相反,應該是思維進入更高層次循環(huán)的開始。因此,在小結中,我經(jīng)常用懸而未決的問題,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給課后學習布下疑陣,以誘發(fā)學生渴望知識結論的愿望。再掛出《時局圖》烘托出當時中國的危急局勢,激發(fā)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之情。提出:"甲午戰(zhàn)后,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怎樣才能挽救祖國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機呢?中國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著,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結果怎樣?啟發(fā)學生思考,為講好后面的新課埋下"伏筆",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和發(fā)展。課堂教學最后還應注意目標反饋講練落實,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練習強化記憶。歷史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曾呼吁:"我們要憑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鐘、有限的歷史內(nèi)容教會學生無限的歷史思想方法和歷史以外的各種東西。"這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歷史教學奮斗的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