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
摘 要 本研究以關聯理論為視角,重點剖析出現在總理記者招待會上的漢語隱語現象及譯員相應的口譯應對策略和相關認知過程。關聯理論將語言交際看做是明示-推理的認知行為,而口譯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活動,包含了雙重的明示-推理過程。通過將認知語言學中隱喻的認知本質和最佳關聯理論分析相結合,筆者發(fā)現在近年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中,譯員對于漢語隱語的處理有主要以下兩種方式:形象保留法,轉化法。研究關聯理論下譯員對漢語隱語的口譯策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了解譯員在口譯活動中的對漢語隱喻口譯處理的認知過程,也可以為日后實踐過程中漢語隱語口譯方法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 關聯理論 漢語隱語 口譯策略 認知過程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22
A Study into Interpreters Cognitive Process and Interpreting Methods of Chinese Metaphors in Chinese-English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ake the prime minister's press conference as an example
LI Mei
(Department of English,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is study examines interpreters interpreting methods and related cognitive processes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metaphors at Chinese Premiers press conferences. As a speci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interpreting has double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es. After a careful examination, three interpreting methods are revealed to be most frequently used: image-retaining, conversion. This research opens up a window for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interpreter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metaphors. The strategies proposed in this thesis also serve as good guidance on future practice of Chinese metaphor interpreting.
Keywords Relevance theory; Chinese metaphor; Interpreting strategy; cognitive process
1 導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越來越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目光,由中國政府舉行的各類記者招待會作為發(fā)布國家方針、政策的平臺,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谧g員作為政府記者招待會通向外界的橋梁,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傳話筒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兩會”)總理答中外記者問,口譯員現場對中外記者的提問和總理的回答分別做中英交替?zhèn)髯g。筆者在觀摩學習歷年兩會之后的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的現場視頻后發(fā)現,漢語隱喻因其形象生動的特點而被廣泛使用在領導人的發(fā)言之中。在嚴肅正式的政府官員發(fā)言中,隱喻性表達使得講話更加富于表現力和形象感。但是由于政府記者招待會本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口譯員在傳譯過程中的要遵循如下的標準。
首先,政府記者招待會的發(fā)言人均為國家領導人,發(fā)言人的身份及目的決定了其發(fā)言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這要求譯員做到絕對的忠實,這里的忠實不僅包括言語含義的忠實,還包括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的忠實。其次,由于記者招待會時間的限制,聽眾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化地獲取說話人所講的信息,故觀眾希望譯員的口譯盡可能簡短,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講話人。因此口譯的簡潔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再次,從口譯員的角度來看,所進行的口譯類型是現場交替?zhèn)髯g,這要求口譯員在講話人講話完畢后,立即進行傳譯,由于時間限制及臨場壓力,譯員無法對所譯內容有過多的考慮,譯語必須做到一氣呵成,之后不能進行修改。因此,政府記者招待會口譯的即席性、即時性特點非常突出。這也要求口譯員需做到一次性口譯、不可回譯。 綜上所述,通過對發(fā)言人、聽眾、口譯員三方面的分析,政府記者招待會口譯員需遵循的口譯標準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忠實性、準確性、簡潔性和一次性。
2 關聯理論與隱喻口譯
而漢語隱喻在發(fā)言中的頻頻出現對口譯人員語言文化功底的掌握和現場應變能力構成了極大考驗。無論是對尚在學習中的學生口譯員還是實戰(zhàn)經驗豐富的專職口譯員而言,掌握一定的隱喻翻譯口譯處理技巧,有備而來,才不至于在口譯過程中遭遇令人尷尬的‘卡殼現象。隨著對隱喻現象研究的不斷深入,隱喻早已不是傳統(tǒng)的單純的修辭手段,經歷了由修辭學——語義學——語用學——認知科學的發(fā)展道路,成為了解認識人類思維和認知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工具。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文化風俗存在著差異,隱喻的含義有時并不完全相同,這種差異性決定了隱喻理解的多樣性,隱喻的理解與翻譯一直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難點之一。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為口譯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口譯活動是一個涉及源語講話者-口譯員-目標語聽眾的雙重明示-推理的語言交際行為,該推理模式可以為隱喻的翻譯提供重要的啟示。隱喻的口譯可以在關聯理論的模式框架內,通過口譯員對源語講話者交際意圖的推理,再結合源語講話者和目標語聽眾的認知語境來取得最佳語境效果下的關聯。endprint
關聯理論的出現得到翻譯領域的極大關注,很多學者將翻譯與關聯理論結合起來,英國關聯翻譯家Gutt( 1991,2000) 首先將關聯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他認為:“翻譯的本質是一個對原語進行闡述的動態(tài)明示——推理過程”。在關聯理論的框架內,翻譯是一種雙重的認知-推理的認知活動,是一種涉及到大腦機制的交際行為。林克難(1994) 在《關聯翻譯理論簡介》中提到譯者應以達到最佳關聯性為目標,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所以,翻譯者要根據交際者的意圖以及觀眾的期待進行認知加工。
3 認知過程分析及口譯策略
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發(fā)現,關聯理論在口譯中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口譯中的意義選擇(黑玉琴2003)、口譯聽力教學(徐然2010) 和口譯筆記(齊濤云2011) 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如肖文學等2012)分析了關聯理論對口譯過程和口譯策略的解釋力。本文主要分析探討關聯理論視角下譯員在相關交際語境中尋求最佳關聯、建立思維層面的隱喻映射來獲得準確的源語發(fā)言人的交際意圖,并利用自身對中英隱喻文化異同的了解,從而選擇合適的口譯策略。
筆者試圖從關聯理論的角度闡釋漢語隱喻的口譯策略選擇,這一角度要求口譯員在口譯活動中力求實現最佳關聯。通過將最佳關聯理論和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映射分析相結合,筆者發(fā)現在2005-2014的記者招待會中,譯員對于漢語隱語的處理大體有以下兩種方式:源語隱喻形象保留法和隱喻形象轉化法。當然這僅是筆者通過學習觀摩以及搜集大量資料后得出的初步的結論,具體的分析過程和論證將會在論文中詳細呈現。通過這些策略的研究和學習,筆者希望口譯員可以在未來其它口譯活動中更為從容、準確地處理好中文隱喻的翻譯。
3.1 源語隱喻形象保留法
通過將源語言隱喻的形象保留在英文口譯中,可以為聽眾提供最接近于原始隱喻形象的目標語翻譯。為了方便研究,筆者將對以下源語隱喻和對源語隱喻的口譯譯文用黑色粗體字體進行標記。
案例1
我們已經準備了應對更大的困難方案,并且儲備了充足的‘彈藥,隨時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經濟的政策。
We have already had our plans ready to tackle even more difficult times. To do that, we have reserved adequate ammunitions which means anytime we can introduce new stimulus policies.
在源語者的認知世界中,經濟危機就像一場需要直面的兇殘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比喻的這個框架下,政策和計劃被視為打擊經濟危機戰(zhàn)爭的“彈藥”。為了弄清楚演講者使用這個隱喻的交際意圖,口譯員首先在明示-推理活動的第一階段進行隱喻分析的認知過程,如表1所示。
隱喻概念:經濟危機是場戰(zhàn)爭。
從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經濟危機與戰(zhàn)爭之間的映射關系。 Lakoff和Johnson使用公式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目標語域是源語域)來描述源語域與目標語域之間的隱喻鏈接關系,如ARGUMENT IS WAR (爭吵是戰(zhàn)爭)(Croft & Cruse, 2004)。在此語境下,總理談論的是中國經濟當下面臨的問題。較之“經濟危機”這一復雜概念,“戰(zhàn)爭”隱喻不那么地抽象且容易在聽眾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經濟危機戰(zhàn)爭中,出現的經濟問題被視為對手或敵人,而解決問題的計劃和政策是打擊敵人的武器彈藥。在這個意義上,在戰(zhàn)爭與經濟危機之間建立聯系是認知上的相關性。除此之外,演講者將“計劃和政策”定為“彈藥”,明確了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解決這些經濟問題,并決心最終取得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也就是口譯員通過從源語言語境推斷出來的源語發(fā)言人的交際意圖。在明示-推理活動的第二階段,口譯員首先對源語言發(fā)言者和目標語言受眾之間的認知環(huán)境的匹配程度進行比較研究。在此語境中,雙方受眾在對戰(zhàn)爭和彈藥的認識方面并不存在任何的不一致。 因此,通過保留源語言隱喻的原始圖像,口譯員成功地再現了原始的最佳相關語境,同時也不會為目標語聽眾帶來不必要的認知負荷。
在上述例子中,戰(zhàn)爭隱喻作為一般框架,其中納入更具體的例子如彈藥。戰(zhàn)爭和彈藥概念并不受文化約束,對中國和外國觀眾的認知環(huán)境的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換言之,中外觀眾之間的認知環(huán)境在這一語境里是重合的。因此,口譯員選擇保留源語言隱喻圖像的口譯策略是非常明智的。
3.2 隱喻形象轉化法
對于那些契合中西方聽眾認知環(huán)境的隱喻,源語隱喻形象保留是一種推薦的口譯策略,以便達到最接近的隱喻相似之處。然而,有些隱喻在目標語言的中并不容易找到對應的隱喻形象。因此,口譯員選擇將隱喻形象轉化為非隱喻形象來達到替代策略。
案例2
去年,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我們確實下了不少的力氣,到現在一年的時間,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審批事項就有416項。更重要的是它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給企業(yè)松綁、讓市場發(fā)力。結果企業(yè)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個統(tǒng)計數字也可以表明這激發(fā)了市場的活力。
Last yea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ing power as its top priority on the reform agenda. With tremendous effort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abolished or delegated to lower level governments 416 items subject to state council review and approval. This has sent out a very strong signal that is we need to loosen the straitjacket over business and truly enable the market to play its role.endprint
在此語境中,總理把“改革進程”視為棋類游戲,將“簡政放權”作為游戲第一步。在漢語語境里,“先手棋”一詞來源于中國圍棋,“先手”與“后手”一詞相反。下“先手棋”的人通常被認為具有首發(fā)優(yōu)勢。這個術語逐漸演變成現代隱喻在所有生活領域的使用,表明主動采取主動或帶頭做某事。通過“先手棋”這一表達,總理明示了中央政府把重點放在“簡政放權”并作為改革的第一步。通過這一明示信息,口譯員很自然地了解了演講者的交際意圖,即簡政放權是中央政府改革的首要著眼點。
在第二階段明示-推理過程中,口譯員把“先手棋”變成“首要任務”,放棄了源語的隱喻形象,這主要考慮到中外聽眾之間存在的認知環(huán)境不匹配問題及口譯的整體清晰度。首先,如前所述,“先手棋”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方式,對外國觀眾來說是一個明顯的界限。其次,盡管下棋體驗在全世界是認知可及的,但“先手棋”這個術語只是用來傳達改革過程中首要步驟的思想。從這個層面看,top priority這個口譯處理是簡明扼要的,足以傳達源語發(fā)言者的交際意圖,也不會增添目標語受眾的額外認知負荷。
從“先手棋”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現場時間非常有限或是保留源語隱喻形象會對目標語聽眾增添額外的認知負擔時,將隱喻轉化為非隱喻的口譯策略是有效的。這一策略的優(yōu)點是清晰、簡潔,缺點也很明顯,即是源語隱喻形象的喪失。
4 結語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政府記者招待會中,口譯員對漢語隱喻的處理和傳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間的轉化也是文化思維上的跨越。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探索譯員如何在相關語境內尋求最佳關聯、建立漢語隱喻的跨域映射從而獲得準確的源語發(fā)言人的交際意圖,并利用自身對中英隱喻的文化異同的了解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解決會議交替?zhèn)髦械臐h語隱喻翻譯問題。此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了解譯員在口譯活動中的對漢語隱喻口譯處理的認知過程,也可以為日后實踐過程中漢語隱語口譯方法提供借鑒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Croft,W.,& Cruse,D.A.(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UP.
[2] Gutt, E. (2004).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Lakoff, G., & M.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Sperber, D.,& Wilson.(2001).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黑玉琴.從關聯理論看口譯過程中的最佳意義選擇.外語教學,2003.24(6):93-96.
[6] 齊濤云.關聯理論觀照下的口譯筆記.民族翻譯,2011(4):70-75.
[7] 肖文學,孫乃玲,左江林.關聯理論對口譯的解釋力.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2(2):116-120.
[8] 徐然.“專注聽力”——口譯聽力培訓方法之我見.中國翻譯,2010(3):43-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