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福
摘要:"語文味"三味之一的"讀味"是語文課堂首先應該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待于朗讀能力的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高抵直接反映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朗讀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主旋律。
關鍵詞:朗讀;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8-0085-01
大凡語文教師都有此感:課堂上忙于講解、分析,學生讀文往往只是一兩遍,教師指導朗讀少,學生讀的機會少,導致學生朗讀水平低,進而語文水平不高。古語有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話用在語文教學中,同樣合情合理,即使不能讀上百遍,多遍也是必需的。
1.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朗讀與文本解讀想脫離。朗讀本應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環(huán)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內(nèi)涵,但大多數(shù)教師對于朗讀只是走過場,隨便自讀、齊讀、分組讀就算作完成了朗讀,就自認為達到了朗讀的目的。但是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有時候甚至把課前預習的讀替代了課堂朗讀,上課時就直接開始講課,連學生讀的時間都省去了,這樣如何能達到朗讀的效果呢?下面具體說一說:
1.1 沒有明確目的,只是一味地讀。為了讓課堂有"讀味",有的教師會換著讀的花樣:教師范讀或聽朗讀錄音、全班齊讀、分男女生讀或小組讀、個人自由默讀、速讀或誦讀。乍一看讓人覺得這課堂似乎很熱鬧,以讀代講。但是,布置朗讀之前老師并沒有對學生提出什么具體要求,讀的目的是什么學生也不知道,純粹只是為朗讀而朗讀。如某班在教學《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時,先讓學生自讀再聽朗讀錄音,接著全班齊讀,然后分小組比賽讀,每一次朗讀的效果都差不多。一節(jié)課下來,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學生只是茫然的搖搖頭。沒有情感的投入,提不起朗讀的興趣,只為完成讀的任務。因為教師在學生讀之前沒有要求讀到什么程度,要解答有關詩中的什么問題,學生毫無目的,沒有帶上思考,結(jié)果只能茫然。
1.2 沒有有效指導,只有反復地讀。有時候老師會要求學生"帶著情感去讀某段話或某首詩",至于帶著什么樣的情感,老師沒有作指導。學生只能用自己所謂的情感去"唱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體會去讀,沒有巧妙的點撥,沒有詳細的指導,沒有優(yōu)秀的示范,學生怎么去模仿,怎么去創(chuàng)新呢?結(jié)果只能反復地讀,不用心去體會,不用情去朗讀,又怎么讀出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呢?有的教師會做一些指導,但也只是朗讀技巧的指導。如在古詩詞教學中,老師播放音頻或視頻讓學生仔細聽,聽清哪里該停頓,哪里該重讀,哪里該延長,然后讓學生仿著去讀。但是,朗讀是一種體驗、一種理解,它產(chǎn)生于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語言形式的感悟。光做技巧上的指導,沒有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是無法真正解讀文本內(nèi)涵的。
1.3 沒有足夠時間,只能匆忙地讀。有的老師常按古老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讀文——介紹作家作品——逐段講解。朗讀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為了節(jié)約時間,朗讀常以給人速讀的方式進行,一篇需要十分鐘朗讀的課文只給學生五六分鐘,然后就開始教學,讓學生通過那么短短幾分鐘的閱讀來解讀課文,跟上教師教學的步伐,怎么可能做到連起碼的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都不一定做到,更何況是更深層次的理解、把握。
朗讀,既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讀文本的重要手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是朗讀的目的。
2.改進方法
2.1 在朗讀中,讀出疑問,讀出自我。導人課文后,布置學生讀文,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找出問題,即質(zhì)疑,對不理解的某一個詞、某一句話或某一思想,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出來,記下來,便于下步的交流、討論。
此外,在課文中讀出自己熟悉的情景或畫面,讀出令自己感動的人物形象或歷史,與文章情感相通。例如在教學《挖薺菜》一文時,作者苦難的童年,與農(nóng)村學生父輩的童年有相通之處,學生大都聽父母講過。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似乎又想到了父母童年時期的貧苦之日,于是與文章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進而體會到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已幸福很多,懂得了應該珍惜如今快樂的學習時光。
2.2 分層次讀,有目的讀,讀通、讀懂。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環(huán)境不同,條件不同,所以基礎也不同,朗讀水平也不高,不可能在一次讀文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應有層次地讀:①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能讀出問題;②針對普遍問題,有目的地讀文,讀懂課文,理解問題;③針對重點句、段,再讀,多讀,品味詞句,體會情感;④分析之后,重讀課文,熟悉課文,尤其是一些文質(zhì)兼美的詩詞、散文,將自己喜歡的地方在小組內(nèi)交流,課后整理摘錄,積累材料。
2.3 范讀引導,"唱讀"改變。如今的初中學生,齊讀時依然"唱腔"濃重。因此,朗讀水平較高的老師可身先示范或請班上朗讀較好的同學范讀,語言不佳者就準備朗讀錄音或制作課件配音朗讀,力圖將準確的語音、并茂的聲請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有"版"可依,改變"唱讀",享受朗讀的樂趣。
新課標強調(diào)“以讀為本”。課堂上,教師的嘴巴多休息一下,讓學生的嘴動起來,思想讀出來,使文意在朗讀中自然呈現(xiàn)出來。把握好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朗讀,還原語文“讀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