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娥
【中圖分類號】G633.34
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已做了有益探索,有喜,也有憂。然而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復雜的過程,尤其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尤其是農(nóng)村學生望文犯難的事。
去年,我來到了一所農(nóng)村小學,懷著滿腔熱情,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課堂上發(fā)現(xiàn)問題;作業(yè)中查找漏洞,幾個環(huán)節(jié)下來,不得不放低要求了。我原來把畢業(yè)班的學生估計得比實際高了。同級的老師在一起分析學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基礎方面、非智力因素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特別是大部分學生寫作能力低;作文無話可說,寫不具體,缺乏真情;文章平淡,詞匯貧乏;錯別字較多,標點符號不規(guī)范,甚至個別學生一段話只用一個句號,批改起來頗費時間和精力。通過多次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結合實際及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本人對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作了思考和實踐,認為重視平時大量積累,儲備作文“原料”很必要。
一、積累大量的語言
建一座高樓,需要大量的磚、石、沙等原料,同樣寫作文也需要基本的語言原料。 語言從哪兒來的?是從大量閱讀中獲得的,“厚積而薄發(fā)”。沒有豐富的語言儲備,你就不會運用,話就說不好,文章也寫不好。農(nóng)村孩子擁有廣闊的生活天地,恰恰相反缺少讀書的氛圍。閱讀量少,視野不夠廣,語言積累就更貧乏了。《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一至六年級閱讀量不少于一百五十萬字。這樣的標準,農(nóng)村學生聽了都覺得是天文數(shù)字。究其原因:農(nóng)村的課外讀物十分匱乏,學校的圖書室很少開放;師生們圍著教材幾篇課文忙活,從抄寫生字到抄寫詞語,到抄寫課文,再到做題,學生被機械重復的作業(yè)所困,哪有時間去讀課外書?另外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積累,不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觀察體驗生活,如何從生活中獲得素材和靈感。作文也需要積累,比如儲備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jù)課文內容來積累語言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練習中都出現(xiàn)“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悟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學習《索溪峪的“野”》一課后,就讓學生積累詞句并觀察景、物、人,為寫熟悉的景色作鋪墊。
2、廣泛閱讀課外書和報刊,積累豐富的語言。語文老師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誦讀經(jīng)典詩文和讀書興趣,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的閱讀中。老師指導學生和家長選擇適合的書籍閱讀,自覺做讀書筆記,可用提綱式、摘抄式、寫體會式等。班級建立圖書角,隨取隨看,看后立即放回原處。我還要求學生每人自備字詞典,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字詞立即查詞典弄明白讀音、意思,這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建議學校每周開放圖書室,學生們一聽說能在圖書室看書異常興奮。一學期有的學生除老師規(guī)定的書外還自主讀書十幾本。當我問他們有讀報的習慣嗎?學生齊聲回答“沒有”,讓我驚愕了。我便把自己訂的報紙貼在教室后墻的板報下,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涌上來看報,他們看著議論著,期待著每天更換報紙。他們還把看到的新聞、故事等講給身邊的同學和家長聽。
3、從影視作品中去粗取精,學習語言。我教學生們隨身裝個小小本,把聽到的、看到的精妙語言記下來,反復品味;把感興趣的電視節(jié)目和作品復述出來,把讀書中的感悟寫下來,以備在讀書交流會上大顯身手。
4、從生活中、與人的交流中學習并積累語言。有個學生日記中寫道:“我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對我們村子老人的話語深有體會?!耸氰F,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話刻在了我的心里。由于任性,賭氣不吃不喝,向爸爸示威,卻沒想到害苦了我的胃?!鼻疲瑢W生把生活語言用到了練筆中。
二、積累豐富的素材
觀察是一種感知活動,它能讓人獲得最豐富、最生動的生活材料。
1、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具有一定的觀察力是學習作文的基本功。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生活中有目的、有重點、有條理地觀察,從而提高觀察效率和洞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習作的條理性。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教學生一邊認真觀察,一邊思考,然后再做有序記錄。也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思考。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重點之處加深印象,更利于學生寫得具體、詳實。
2、教學生做有心人。生活是語文的廣闊天地,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充分地感受一切,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陽光空氣、風霜雨雪等及其變化;人們日常的言行舉止;旅游中的見聞和感受;農(nóng)村生活和農(nóng)事等等。在留心觀察的同時也讓大腦醒著,才會對一切產(chǎn)生靈性之光,把它當作素材積累下來,并把這些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或簡或詳?shù)挠涗浵聛?。時間久了,就會積累出很多的寫作素材,就不會再愁沒東西可寫了。
3、通過寫日記來積累素材。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有效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所見所聞所感都可寫??傊约旱南才范伎蔁o拘無束地表現(xiàn)出來?!拔沂謱懳倚摹边@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出真情。比如學生參加活動,搞完大掃除,做一日家長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讀出情感,體會作者如何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語感好的,可以在瞬間綴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感哪里來?主要靠朗讀,其次是大量課內閱讀。語感從閱讀中來,從朗讀中來,在配樂朗誦中提升學生的美感和語感,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讓語言文字靈動起來,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喜歡朗讀,愛上閱讀,自然文章的表達方法也就潛移默化了,達到讀寫結合的語文教學形態(tài)。
總之,積累了豐富的作文“原料”,還愁學生無話可說,語言乏味嗎?相信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會逐步提高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