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恒
摘要:如何提高中專語文教學效果,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試反復思考與探究的問題.文章就中專語文教學存在的現(xiàn)狀,應遵循的原則及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關鍵詞:中專語文教學;現(xiàn)狀;遵循的原則;教學體會
【分類號】G633.3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中專語文課程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對中專生來說,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人文知識的深厚與否。決定了學生能否在職業(yè)能力上厚積薄發(fā),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個人的職業(yè)能力應包括專業(yè)技能與人文知識顯現(xiàn)的內涵。從這點上說,專業(yè)技能是中專學生就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人文知識則是學生職業(yè)能力提高的基礎。而人文知識的積淀離不開語文教學。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功效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然而.目前的中專語文教學仍有許多還需解決的問題。
一.中專語文教學課程存在的現(xiàn)狀
1.學生方面
中專的學生素質一直令人堪憂,除了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動機不明等因素之外,大部分學生已學語文十多年,卻寫不對一張請假條,表達不清一個意思,讀不通一段文字,寫不好一篇文章。動筆就白字連篇,開口則語法混亂.語文學習離不開課外閱讀,從閱讀興趣和閱讀量來看也不容樂觀。根據(jù)筆者問卷調查,閱讀中,對于是否讀過偉人的作品顯示:認真讀一些的占9.8%,偶爾讀的占25%,從未讀過的占69.2%。他們喜歡看的是球報、鬼故事、虛幻小說、言情小說等所謂的“快餐文化。我在這里雖然不能說它們毫無營養(yǎng)。但是學生從中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東西實在少之又少。
2.教師教學方面
(1)教學方式單一化
目前盡管語文教學也進行過如火如荼的改革,基本上見不到“滿堂灌”式的教師,但大多數(shù)課上還是傳統(tǒng)的講析為主,少有討論和提問。若教學不能讓學生參與到主動學習中來,抑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教師完成教學目標的任務就有點難以實現(xiàn)。
(2)教學內容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忽略深層次的語感培養(yǎng)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個方面的語感能力。而當前中專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卻大相徑庭。很多教師教學往往只停留在學習語言的層面上,忽略對語感的培養(yǎng)。教材上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教師逐字逐句地圈點肢解加細細品味,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記缺乏對一篇文章的整體感知,語感培養(yǎng)何從談起,甚至連教學基本目標一一字詞句的靈活運用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二.對中專語文教學的建議與對策
1.語文教學應遵守的原則
1.1 以人為本,傾注期待,真情交融
對教師來說,以情為紐帶,關注情商,應牢固樹立“人人皆可成功的教育理念。對中專生來說,學習語文可以幫助確立他們的自信心。一個好教師,怎樣看待他們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與基礎。因此,教師應該在了解和理解中專生的基礎上,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予以激勵和引導,樹立“力求人人成功”的觀念,務使“個個成功”的希望教育理念。堅信所有學生都具有很大的潛力,尊重他們,以熱情樂觀的生活理念輻射他們,幫助他摒棄被遺忘的心態(tài)重拾自己也能受尊重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可實施分層次教學。比如那些難度大、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難度小,單一性較強的問題自然由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回答。課堂上的一次次成功,可以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挖掘自我潛能,激發(fā)學習的信心與興趣。
1.2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體現(xiàn)了語文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故此,語文教學要打破學科本位,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聯(lián)系起來。語文教學必須聯(lián)系生活。比如,馬路旁邊的廣告牌,MP3的說明文……到處都可以讓學生學到語文,語文教師應開辟語文生活化的學習領域,讓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歷練語文學習的能力。即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2.2對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與體會
(1)強調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可接受性,重在“有趣”,貴在“樂教”,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大家知道,語文教學說到底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包括口語交際,閱讀欣賞及寫作能力等等,要做到這一點,僅靠一本語文教材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把課上得有趣,又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或搜集信息也是教學的重點所在。以“趣”為形式,以“符號操作為實際內容,做到“趣”是為了“實”,“實”中見“活。比如,我在上每一節(jié)課時,習慣花2分鐘講一個笑話或典故以吸引學生。這樣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事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yè)讓學生搜集資料。搜集資料的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學生比較關注的時事、熱點、笑話、影評,也可以是個人的心路歷程,形式也可多樣。老師重在拋磚引玉,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推上講臺,大膽地“說”,以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這比口干舌燥教他們如何分段,概括主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效果好。我總以為改進教學活動,無論是把活動帶進課堂,或以角色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樂學,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使拉近了學習與學生的距離,這就離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一一以能力為本位,使學生將掌握的相關知識轉化為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能力也就不遠了。
(2)構建新型課堂,優(yōu)化教學內容,貼近社會,聯(lián)系社會,重在“有用”
語文是一門獨特的課程,因為它本身提供了貼進學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實現(xiàn)他們實現(xiàn)心靈體驗的最大可能。教學時應根據(jù)實際應用的需要巧妙結合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教學,訓練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所以教師充分利用課堂環(huán)境,設計與生活聯(lián)系的機會。
當然,課堂是變化多端的,教無定法,決定語文教學效果的因素還很多。但只要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多思考,多探究,多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廣留時空的余地,用教師的“主動”帶出學生的“五動”,即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和動手,課堂效率就會不斷提高,離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目標也就越來越接近了。
參考文獻:
1.宋榮,竇長保. 新課改中的語文課堂新設想[J].新課程(教師),2010,(02).
2.鄭燕萍.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困惑與反思[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