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楠楠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貧困生人量逐年增多,并且貧困生的需求出現多樣化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在一些地方就開始凸顯了高校資助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資源分配、權益維護等等方面,資助貧困生對于我國人才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結合了當前制度存在的問題,對于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制度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G455
前言
我校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健全、政策到位、經費充足,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建立了基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基礎上的“獎、貸、勤、補、減”等措施為主體的、多元化、相配套的資助體系,構建了以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發(fā)展型學生資助工作模式,資助工作逐步科學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為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切實幫助和可靠保障。
一、對貧困生進行資助的意義
(一)“有教無類”的體現
對于每一位天賦與動機相似的社會人來說,他們都理應擁有享公平教育的權利,不應當讓他們的出身而影響他們的發(fā)展,這是社會教育公共原則的體現,高校資助制度能夠保證經濟條件困難的大學生享受到公平的高等教育,就是孔子口中“有教無類”思想的體現。
(二)“以人為本”的體現
資質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以為人本”思想的體現,確保貧困大學生不因經濟原因而放棄學業(yè),就是尊重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人本主義表現。經濟制度給予大學生的不僅是生活上的支持,也是社會溫暖的人文關懷。
二、高校貧困生資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高校學生資助制度是為了保證經濟條件有限大學生能夠在享受公平教育權利而對學生進行經濟資質的制度。制度具體資助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的全部或者部分,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只用于學習期間的必須指出,而能挪為他用,資助對象必須特定的符合條件,并且經過篩選。資助方式主要有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和助學貸款四種。
(一)資助資源有限且配置不均衡
政府的資助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但是面對不斷增長的貧困生數量,政府的投入顯得遠遠不夠,社會資助方面建設也仍然不夠完善,一是不發(fā)達的普通高校社會資助比重偏低,而且社會資助穩(wěn)定性不高。而高校仍在持續(xù)的擴招,教育成本也居高不下,根據規(guī)劃計算,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將達到40%,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口將比現在翻一倍,這個數字背后代表著,資源緊缺將成為嚴重一個嚴重的發(fā)展問題。除此之外,資源分配還存在不平衡等方面的問題。
(二)資助過程人文關懷的欠缺
由于資助資料處理方式不當、缺乏人文關注,許多高校出現了侵犯貧困生隱私權、干涉正當消費的行為,部分高校為審核資格,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雙親婚姻狀況、家庭病史等學生個人絕對隱私進行侵犯。部分資助人或經辦銀行,為了擴大知名度,提升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在沒有得到學生許可的情況之下,公開學生的信息,都對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而這種侵權行為,會讓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惡化,甚至導致極端行為。
三、完善貧困生資助制度的措施建議
(一)政府、社會、學校三管齊下解決資源問題
(1)多方加強對資助資源的補充
針對當前教育經費不足,教育成本增加的實際問題,政府除加大扶持力度之外,還可以積極地使用財政支持政策,幫助貧困生,目前比較可操作性的重點渠道是鼓勵社會企業(yè)的投資。政府或者學校都可以積極鼓勵由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在學校設置社會獎學金和個人獎學金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從道理上說,承擔一定的助學也是道德道義的體現,而且企業(yè)在高校中設立貧困生專項獎學金,能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業(yè)形象,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針對企業(yè)要求開展捐資助學的公關活動,宣傳活動,使企業(yè)獲得應
有的比較高的群眾效應回報,鼓勵學生受到捐助后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向捐助企業(yè)就業(yè),讓企業(yè)又積極性投資。地方政府也可以制定相關鼓勵政策,鼓勵社會企事業(yè)單位捐資助學。
(2)分配的調整
政府需要做好資助工作的宏觀調控工作,增加對邊遠地區(qū)、地方的資助,銀行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隱含需要按照摒除差別對待思想, 防止貧富差距拉大,政府與銀行也需要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催繳制度、信用檔案制度、違約學生曝光制度防止學生惡意拖欠還款的問題出現。除此之外,學校內部也應當多設置獎學金,如對于出類拔萃的學生,獎勵額度可考慮加大激勵力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走出貧困的自卑陰影。
(二)完善貧困生認證審核體系及資助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
學校在貧困生認證工作中必須堅持公平、正義、客觀、科學幾個基本原則,建立完善的評價認知體系,并切實實施。評定標準必須達到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的統(tǒng)一,綜合考慮高校所在地和學生地居民最低生活標準、自然狀況、除此共性指標之外,還需要考察學生家庭狀況、在校期間的誠信表現、生活消費習慣等。學校先后制定或修訂了《南京審計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暫行辦法》、《南京審計學院國家獎學金評選實施細則(暫行)》、《南京審計學院國家勵志獎學金評選實施細則(暫行)》、《南京審計學院國家助學金評選實施細則(暫行)》、、《南京審計學院大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困難生補助辦法》、《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實施辦法》等規(guī)章制度,堅持依法管理,同時疏理了工作流程、明確了建檔要求,從程序上確保了資助工作的規(guī)范與有序。
(三)資助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努力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核心競爭力
高校在需要公示貧困生信息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貧困生的心理,謹慎處理公示的方式與內容,一般公示學生的班級、姓名、籍貫等基本信息即可,其他涉及學生隱私的內容,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組織,都不可任意使用、傳播。如果有學生允許的情況之下,而做宣傳活動,在使用信息時,也同樣需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另一方面,我校通過入學教育和各種活動開展勵志教育,激發(f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才動力,尤其重視榜樣的引領作用。新老生交流會、優(yōu)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表彰會、“潤澤精英講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專場是面對面交流的舞臺,學務委員會網站“優(yōu)秀學生風采錄”是展示與學習的平臺。學校重視在資助過程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教育。如在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中開展理想信念、誠實守信和法律意識教育,通過勤工助學培養(yǎng)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精神,在國家獎助學金、學費減免等工作中培養(yǎng)奉獻精神、感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職業(yè)與生涯規(guī)劃指導” 讓學生盡早明確大學四年生活的目標,引導學生把握成才的主動權,提升貧困生的核心競爭力。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完善資助制度這也難免出現新的問題,為此我們要把握住公平教育的原則,擴寬資金收集渠道,加強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幫助貧困生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從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健康良好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