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柏棟
摘要: 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將機械制圖劃入理論講解課程而忽略其對模具鉗工之實戰(zhàn)教學的影響,割裂了理論和實踐的二維緊密聯(lián)系,造成了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的現(xiàn)狀。筆者擬通過案例介紹闡釋如何將機械制圖的講學滲透到模具鉗工之實際操作中,為國內教學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字: 《機械制圖》;模具鉗工教學;識圖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TH126-4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市場分工日益精細,掌握兼具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專業(yè)人才供不應求。然而,國內高職院校并沒有洞悉市場需求,其對專業(yè)理論和實際操作之間的關系定位失誤,盲目割裂了理論和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一方面,有的院校片面強調專業(yè)理論、拼命開設各類理論課而使學生只懂得“紙上談兵”,動手能力卻令人唏噓;另一方面,有的院校為打造名氣、提高自身效益而一味鼓吹技能培訓,全然不在乎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造成了學生無法全面提升個人素質、喪失自我學習能力、一旦離開學校便與時代脫節(jié)。該現(xiàn)象在模具鉗工教學與《機械制圖》的聯(lián)系中尤為突出,故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兩者的滲透教學思路進行推廣。
1.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誤區(qū)
正如前文所述,國內兩種風格迥異的教學模式都沒有認知到將《機械制圖》的理論學習滲透到模具鉗工教學中的“理論結合實踐”思路之重要性,造成兩者的脫節(jié)。究其本源,其實是對理論和實踐之間關系的誤解導致的。理論和實踐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對立關系,事實上,理論與實踐就像一朵雙生花,彼此獨立卻又一脈相通,經過實踐錘煉出來的真知以理論的形式指導具體實踐,避免實踐中不必要的彎路;而理論的更新往往趕不上變化萬千的現(xiàn)實,可以說理論一經誕生就已經過時,在這種情況下,實踐能夠篩除過時、錯誤的理論,促進理論的不斷完善。
在澄清理論與實踐認識誤區(qū)的基礎上,國內教育者應當時刻牢記兩者的緊密聯(lián)系關系并將兩者完美融合到教學中才能培育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其具體思路便是建構起兩者互相滲透的教學思路框架,在專業(yè)理論和實戰(zhàn)技能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緊”。
2.機械制圖和鉗工教學的關系
將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聯(lián)系放到機械制圖和模具鉗工的教學上來看,可得出割裂兩者的教學模式以及認為兩者關系不大的看法都是不正確的。筆者擔任高職院校教師至今十余年,應學校要求教授過包括模具鉗工、《機械制圖》等在內的各項機械專業(yè)課程。根據(jù)多年執(zhí)教經驗,筆者深刻感受到《機械制圖》課程對模具鉗工技能課的順利進行起到重要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和繪圖能力是《機械制圖》大綱要求達到的兩大目標[1],這兩個目標的達成對機械專業(yè)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至關重要。而模具鉗工則是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這項實用技能的掌握對于促進學生就業(yè)有很大的幫助?!稒C械制圖》和模具鉗工這兩門課程一樣對學生的理論學習打基礎,一樣為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實踐平臺[2]。更確切地說,《機械制圖》不僅是機械專業(yè)必修的入門理論知識課程,其對識圖、繪圖能力的訓練還為模具鉗工的實際操作提供可能性;而模具鉗工也非單單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必須開動腦筋,將《機械制圖》的基本理論、原理充分運用到磨具塑造過程中,可謂是將理論滲透到實踐中的范例。
3.案例分析理論和實際的關系
在《機械制圖》的課程教授過程中,一個叫王蒙岳的學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課程學習中,該生的課堂表現(xiàn)、課后作業(yè)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他總是能輕易在腦海里構建出實體模型,觀察到別人所忽略的細微差別,其課程最終成績也是眾望所歸的第一名。而后,在模具鉗工的技能實習中,他很快展現(xiàn)出先人一步的實物操作能力,能夠深入思考工藝流程的合理性,對流程存在的問題提出詰問并進行獨立思考,不像其他學生糾結于圖形的理解而束手無措。該生的經歷讓我認識到只有真正掌握了《機械制圖》課程的精髓,也即識圖和繪圖能力的學生才能在模具專業(yè)中走得更好、更遠。另一個例子也能證明該結論的可靠性,筆者在指導學生參加市里舉辦的高職院校模具鉗工大賽時,面臨著參賽人選的篩選問題,當時有兩個學生各有所長,一個對《機械制圖》課程掌握得相當不錯但在模具鉗工實習中的表現(xiàn)并不是很盡如人意,另一個學生身強力壯,在模具鉗工的實習中憑借力量優(yōu)勢表現(xiàn)優(yōu)異。筆者在反復思慮后最終選擇在《機械制圖》課程中表現(xiàn)更加突出的那個學生,果不其然,該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同等內容之模具鉗工教學后,在訓練中逐步超越了另一個學生。
上述兩個實例讓我更加篤定為了提高學生的模具鉗工操作能力,教師在教授《機械制圖》課程時應當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夯實基礎。國內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生源基礎差的現(xiàn)狀,在《機械制圖》課程中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識圖能力,使其能夠對零件裝配流程圖有較深的動態(tài)理解。同時,教師應當時不時地帶領學生回顧《機械制圖》的理論知識,以便其將制圖課程所學滲透到模具操作的實踐中,幫助其更好地建模。
在指導學生的模具鉗工訓練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繪制1:1的零件、配件圖時只是簡單謄抄而非實際上理解圖紙含義。對此,筆者專門騰出時間對制圖課程中的“將模具的線性尺寸和圖紙圖案看作相同”這句話進行闡釋。而對于學生普遍的老大難問題,也即銼削正五棱柱中正五邊形的繪制問題,筆者要求學生在繪圖前必須在復習一遍《機械制圖》相關理論知識,而后再一次性完成繪制,事后不得涂改。如此一來,繪制成功比率大幅提升。在模具鉗工實訓課上,筆者同樣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采取將《機械制圖》基礎理論滲透到模具工藝流程的方法[3]。舉個例子,下圖是鉗工訓練的一道中等難度題。
該圖紙涉及了《機械制圖》中的包括投影、形位公差、幾組組合體以及表面粗糙等在內的諸多理論知識,因此對于《機械制圖》課程知識掌握得不夠透徹的學生來說無異于“無字天書”。對此,筆者跟學生一起回顧了相關知識點,并進行如下解讀:首先,根據(jù)標題欄可推斷出圖紙所繪的乃是需使用45鋼銼削制作的“圓弧直角銼配”;其次,觀察組合圖形的主視圖及左視圖可得出該模具為有直角、圓弧的兩件套比配;此外,對于形位公差可以從尺寸標注入手分析;最后,依照圖紙判斷哪個是基準件、哪個是修配,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個合理的工藝流程以供模具塑造時參考。筆者在對學生講解相關知識時按部就班以保障所有學生都能跟上,在指導學生具體建模時則因人制宜、靈活變通。依照這樣的教學模式,所有學生都順利完成了模具鉗工這門技能課,掌握了基本的動手能力。
4.結論
綜上可知,對于一個鉗工來說,工藝水平是凸顯其專業(yè)技術能力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工藝水平必須建立在工藝流程設計基礎的識圖、繪圖能力上。試想,一個鉗工連圖紙都看不懂,談何對模具進行加工和維護?據(jù)此,筆者堅信在《機械制圖》和模具鉗工的教學中應當本著兩者“理論-實踐”的二維緊密關系,將《機械制圖》的理論知識滲透到鉗工的實物訓練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適應市場需求之鉗工人才!
參考文獻:
[1]彭江.關于機械制圖和鉗工教學的關系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2).
[2]張忠遠.用教育新理念構建《機械制圖》課堂教學模式[J].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3).
[3]徐晴.中、高職機械類專業(yè)《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銜接[J].職教通訊,20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