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
【摘要】如何從當前小學品德課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針對高效課堂構建,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切入點,促進學生品德課素養(yǎng)提升,是小學品德課的重要教育目標。本文從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品德課設計教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解決對策。
【關鍵詞】生本 ; 小學品德課 ;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7-0092-01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主體的知識體驗、能力培養(yǎng)與情感生成,對于構建高效課堂,彰顯品德課育人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小學品德課教學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課改方向不斷轉變的今天,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知識結構,推進自主學習實踐,大力提升小學品德課教學的學科性,使學生在完成學習的過程中強化自主意識,讓學生更樂于探究品德課知識,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科素質與教學質量的良好效用。
一、創(chuàng)新理念,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
小學品德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著眼小學生的特殊身心發(fā)展特點,以樹立學生健康獨立的個性人格,優(yōu)秀向上的道德情操,培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因此,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不應單純地追求知識內容的本位堆積,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建構與探索,真正成為品德課的參與者、活動者、創(chuàng)造者,實現(xiàn)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fā)展。所以,在品德課學習過程中就要進行教學模式重構,把過往的、單向的、機械的知識性、灌輸性課堂,轉變?yōu)閹熒g圍繞特定教學目標進行探索、研究,實踐、創(chuàng)新的手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品德課師應對照課程標準,明確本節(jié)課所設計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將內容、情境與學生認知沖突的結合點進行合理布局,按照內容的認知難度、時空順序、邏輯結構、重點難點進行合理安排,預設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努力將課堂學習的構成轉化為導引學生有層次、有計劃、有輕重自主認知、體驗、反思、踐行的過程,為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比如,學習《我也會當家》這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我的家庭相冊”的課前作業(yè)。在課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相冊為材料背景,引導其撰寫“我與家庭成員”的小故事。故事的形式與體裁自由靈活,故事的內容主要是父母辛勞持家、自己獨立生活的實例。當學生完成后,在班級進行交流與探討,讓學生之間互相暢談聆聽別人故事的感受,引導學生在自主感知與比較體驗中,體會父母的不易。爾后,教師可以開展“小鬼當家”的自主實踐探究活動。在此活動中,讓學生以100元為基礎,進行周末家庭預算,就全家人的吃穿用行進行設計,制定最為合理消費計劃。然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分析計劃的優(yōu)點與不足,然后進行改進。通過進行以上的自主學習活動,實現(xiàn)分層次、多維度、多樣性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促進品德課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帶動教學質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完善內容,形成實施內容依托
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應注重發(fā)揮學生首創(chuàng)性與主動性的同時,推進特定目標指引與特定任務驅動下的課程內容設置與優(yōu)化。具體而言,在充分考慮不同題材、課型特點的前提下,制定差異化和針對性的課程內容,以期滿足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需求,實現(xiàn)不同層次的自主學習,確保其消化吸收課程內容,激發(fā)其內心體認。在結合小學品德學科及學生的特點設置差異化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內容過程中,一定要對組織構建、實踐方式等進行相應調整,提升品德課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情況的匹配度,增進品德課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度,實現(xiàn)品德課內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實與完善,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夠實現(xiàn)激趣質疑、主題探究與情感認知,帶動不同學生實現(xiàn)共同提高。例如在《學做時間小主人》這課時,每個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個體能力有著不同的差異,如果教師忽視這個現(xiàn)實情況,以“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的時間管理提出統(tǒng)一的知識化灌輸,反而會因為脫離學生實際情況,削弱本節(jié)內容的教育意義,導致學習目標難以實現(xiàn)。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及教師講述的時間小主人榜樣,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制定具有個人特色的“我的一天”的時間計劃表。然后就自己設置的原因與初衷進行“自問自答”與“互問互答”,然后教師再對此進行隨機的點評,使師生能夠借助課堂生成的、源于學生而又貼近教材的內容實現(xiàn)有機互動,達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三、創(chuàng)新形式,夯實學生參與基礎
目前,許多品德課教學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讓學生對于課內知識的認知學習,而對于由課本外的知識難以實現(xiàn)突破,獲得新認知。為了改變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積極采取一些開放有趣的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雖然在自主性活動中會出現(xiàn)不可預見的新問題,但是這些新問題是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容獲得生成的。通過這些問題,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強化與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天生我才必有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我的理想我做主”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改變過去照本宣科的形式,將本次活動組織成為一場演講比賽。要求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的理想撰寫演講稿,就“理想是什么、為什么要有理想,怎樣實現(xiàn)理想”進行思考。待準備完備后,首先在組內進行初選,確定參加班級演講的人員。然后,教師可以邀請班主任及其他學科教師參加活動,以評委的形式對學生的演講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跳脫課堂束縛,更為主動、開放的進行自主思考,充分體驗參與品德課活動的現(xiàn)場感覺,只有學生充分體驗到情緒與心理的變化,體驗到品德課堂的內在樂趣,才能激勵學生深刻體驗品德課內涵,把握品德課的思維特點,達到提升課堂興趣的良好效果。
總之,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是提升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品德課教育工作者應該強化生本意識,真正從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視角出發(fā),科學規(guī)范地組織自己的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品德課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升品德素養(yǎng)方面的基礎作用,為推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責任與使命.[M].長沙:岳麓書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程東峰.責任倫理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程東峰.責任論:當代中國責任理論與實踐的思考[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