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賓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110-02
數學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是學生深化和鞏固數學知識并內化為數學能力的工具,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想,發(fā)展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意識;同時也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障礙,及時調整教學的目標和方法。因此,數學作業(yè)的布置方式應具備新穎性、感召性、激勵性,讓學生愿意做,盡力做,渴望嘗試和探索。重視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作業(yè)應當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以考查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為主線,減少繁雜的運算量
只要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加強能力的培養(yǎng),就可取得較好的成績。這將有利于廣大師生從大量的復習提要、參考資料的重壓中解脫出來。布置的作業(yè)要具有一定的新意,不但解題的入口要比較寬,深入解題的過程中還要設有不同層次的關卡,而且關卡的難度要適當,運算量不大,使學生解題時有拾級而上的感受。
二、穩(wěn)中求變,選擇能力考查的新題型、好題型
結合不同知識點,設置探索性題(探索條件、探索結論、探索規(guī)律、探索存在),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選擇具有開放性和發(fā)散性的試題,賦予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和自由度,加大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考查力度。
三、把握作業(yè)的難易度,注意層次性
數學作業(yè)布置忌統(tǒng)一化,忌強求所有學生同步發(fā)展,而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思想方法等的深淺、難易,設置成有層次、有臺階的多元化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自由選擇完成,使所有學生分層體驗困難、體驗成功,實現自我激勵、自我發(fā)展。
四、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個性化思維
“思維始于疑問或問題”,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不善于開口提問。數學作業(yè)應當留給學生書面提問的機會,讓學生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通過作業(yè)提問,由教師解析;也可布置些不要求解答的問題,只征求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或推廣,或變式,或寫出思考中存在的困難,從而讓學生自由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取性。
五、利用貼近生活的數學題型,激發(fā)學生興趣
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去研究、解決自身周圍的生產、生活中的問題,組織學生參加數學測量、社會實踐和調查,從中收集數據,歸納數學模型,進行數學的分析、探究,最終解決問題。重視課本的實習作業(yè),寫好實習報告;重視數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編寫具有實際情景的問題,促使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
六、利用綜合式或總結式的題型,考查學生系統(tǒng)掌握程度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思想方法性,因此數學作業(yè)宜經常布置閱讀一些針對某一知識、方法的歸納性的文章,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的知識及時總結、歸類,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也可以把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生的各種錯誤進行羅列,讓學生自己糾錯,并要求學生寫出錯誤產生的根源。讓學生評點作業(yè)中的錯誤,這類作業(yè)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他們逐漸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派車”第一課時“解決問題”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理解圖意,找出必要的信息。接著提問:“從圖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并指名學生回答。接著,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可以怎樣派車?你認為怎樣派車比較合理?由于這部分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學生也有乘車經驗,所以他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諸如派4輛面包車;派3輛面包車,1輛小汽車;派2輛面包車,2輛小汽車等等。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派車”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并用相關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注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多角度去思考同一問題。
其次,在感知中體味數學,在操作中運用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可以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實踐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小熊購物”這部分內容時,我先以故事導入新課:星期天的早上,小熊胖胖和小熊樂樂手拉著手到“迷你小超市”購物。超市里的東西可真多啊,看得小熊們都不知買什么好了。最后他們還是來到了最愛的食品專柜。(接著,出示課本第12頁“小熊購物”的情境圖。)“同學們,請你仔細觀察一下超市的食品專柜,看一看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教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并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出不同的購物方案。實踐證明,此問題的設計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進行了鋪墊,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很高。
最后,教師還應借助生活實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買洗衣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組織學生參觀小剛奶奶洗衣服的場景,再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對小剛奶奶進行訪問,把學生帶進奶奶洗衣服很辛苦,小剛想從生活費中節(jié)省錢給奶奶買洗衣機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接著利用該情境,啟發(fā)學生根據情境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啟發(fā)學生獨立列出算式,估計得數的大致范圍,再依靠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遷移,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一定要牢牢樹立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持續(xù)學習數學的欲望,真正使課堂教學高效。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