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川奇
【摘要】本文從教學模式定義入手,闡述教育心理學理論進而定義 “疑、探、導、練”教學模式分析優(yōu)勢同時分析目前中學思想政治學習的現狀,重點介紹“疑、探、導、練” 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
【關鍵詞】疑探導練 ; 教學模式 ; 中學思想政治課 ;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7-0081-02
一、教學模式的定義
教學模式可以理解為由不同的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對于整個教學的影響和指導下來安排教學,形成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模式從宏觀上協調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又從具體執(zhí)行上提出了有序性和可操作性。[1]教學模式包含幾個要素: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教學功能目標、教學結構及活動程序、師生交往系統、反饋方式、支持條件。
二、“疑、探、導、練”教學模式
1.教學理論
首先,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圖式是建構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認知發(fā)展的圖式尤為重要。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頭腦中沒有基本的知識體系,無法解決問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知發(fā)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即同化、順應和平衡。每個學生因為觀念、思維水平的不同,對同種事物的刺激反應也不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景”、“會話”、“協作”、“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構主義描述了教學的各個方面,本質要求是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上的建構。
其次、教學任務上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主義則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操作、觀察、符號運算和想象等技能,幫助或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其中心課題。具體而言,發(fā)現法的實質是教師引導與學生觀察思考結合,重點強調學生按照自己理解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本質,理解學科的架構體系;或者學生借助“范例”探索或“發(fā)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guī)律性知識,提升自己“發(fā)現學習”的能力。
“疑、探、導、練”模式與教學理論吻合,學生學習知識最佳方式是發(fā)現學習。圍繞問題,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疑、探、導、練”教學模式
“疑、探、導、練”模式可以理解為從建構主義理論、認知發(fā)現理論出發(fā),圍繞學科三維教學目標、通過“問題”教學策略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影響和指導下來安排教學,形成“導、探、練”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程序。
3.“疑、探、導、練”模式的優(yōu)勢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疑、探、導、練”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主動學習。學生有了疑問才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所以課堂教學應從疑問開始,到釋疑結束。理解,運用要求的知識,側重通過設疑、質疑、解疑的方法加以解決?!耙伞笨梢耘囵B(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疑”就是“用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好模式、好方法。問題從何而來,從老師的“問題”中來[2]?!皢栴}”激發(fā),符合建構主義理論和知識遷移理論。(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究精神。所謂探究,不是學生沒有目的的討論,“疑、探、導、練”的 “范例”問題來源于現實案例,激發(fā)學習興趣。先自行探究,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最后小組探究,從個人自主學習到小組內合作學習,培養(yǎng)探究精神。(3)轉變學習態(tài)度,調動學習積極性?!耙伞⑻?、導、練”模式學生從探究的情景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享受的過程,從而調動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的積極性[3]。(4)強化實踐能力,精深練習鞏固知識?!皩?、練”即指導學生在課堂進行有效訓練,做到基礎知識牢固,能夠解決學習問題。尊重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引導;“練”不是單純的練習,而是一種基于達到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形成自己內化知識的反復精深練習。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現狀
1.高中生學習政治課積極性不高
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目的是考上理想的大學,學生的學習目的和積極性上受到文理分科和高考的影響,高考考不考、能否拿到高分成了學習的積極性衡量標準。高一到高三的學習和對每一科功課的態(tài)度對也隨著年級不斷變化,總體對待思想政治學科的態(tài)度是學習積極性不高。
2.高中生學習政治課沒有給與重視
在實際教學中,據一線的教學實際教學,我們可以了解高中的各學科中政治課并非是一門很受歡迎的課程,消極反映的比例還比較大,面對學生整體不重視學習課程的情況,教師從教學方法和模式上的改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教學法的改變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4]。
四、“疑、探、導、練”教學模式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
1.中學思想政治課范例式教學結合“疑、探、導、練”模式設計
中學思想政治課范例式教學結合“疑、探、導、練”模式設計增加了學生自主質疑、探究、提問、學習的能力,學習首先是發(fā)現問題,進而圍繞問題的探究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疑、探、導、練”激發(fā)學生,學生通過“教師呈現范例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學生圍繞問題質疑探究”、“學生選擇運用范例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探究、解疑、練習”,四個不同階段對學生對具體學習問題的訓練,提高學生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從問題開始,解決問題為主,圍繞“范例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解疑,融會貫通,通過精深聯系掌握知識,從抽象到具體、從了解到應用, 突破傳統的以接受教育為主的政治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新型的探究型政治課堂教學,教學相長,最終使學生愿學、會學、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使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endprint
2.中學思想課范例教學結合“疑、探、導、練”模式的設計實施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結合“疑、探、導、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把課堂模式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啟發(fā)、引導、激勵,真正實現角色的轉化:由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疑為知之始,無疑亦無知?!耙伞本褪菍W生對所面對的“范例問題”進行設疑、解疑、質疑,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起始。教師創(chuàng)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啟動思維的開端。高中思想政治基礎課一般通過舉證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歷史典故、古今名人、時事政治、重大事件、社會新聞等等現象,觀察這些過去、當下、未來的典型事件,引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探索其中隱含的規(guī)律知識的興趣,使思維活躍,養(yǎng)成愿意學習、積極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質疑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教師引導學生總的原則是注意啟發(fā)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
“探”即探究。給學生留一個空間,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判斷等方法去積極進行探索、去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疤健迸囵B(yǎng)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探的過程又細化為三個階段:學生自探、同學合探、師生再探。例如在教學(必修4)第二單元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二框“認識運動 把握規(guī)律”章時,必須通過具體的事例呈現,學生思考分析理解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利用已掌握的知識歸納自己的觀點(運動、精致的含義;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此時的觀點可能是不成熟;也可能不正確但他們卻經過了思維探索,這個過程是不能代勞的,否則學生無法學會思維,不能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導”的主體是教師,主要包括誘導問題、引導興趣、指導自學、輔導答疑四方面的內容“導”即導學。實際上,導學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它包括導察、導思、導議、導練??傊?,教為主導,課堂教師角色轉化尤為重要,全面把握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控,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合作探究者。
“練”即練習。練習是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學習與思維能力的教學過程。教師成為教練的角色讓學生多練、多實踐,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任何知識的學習提高和積累沒有學生的精深聯系達到內化都是沒有用的流于形式的機械記憶。
教與學是教育永恒的話題,沒有永遠不變的方法,只有不斷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偠灾?,中學思想政治課“疑、探、導、練”模式中充分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精深練習的訓練方法。能夠改變目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值得我們中學教師嘗試實踐。
參考文獻
[1]樸姬善.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優(yōu)化整合實證分析[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09, (05): 104-107.
[2]宋桂全,鄭虹.范例教學思潮新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4,(01): 32-35.
[3]李洋.克拉夫基的教學論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2.
[4]林初藝.問題設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效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