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業(yè)生涯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在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課程是教導學生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課程,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程提升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生活中事物的好與壞。但是,在當下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小學教育不僅要求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提升,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更明確的教學需求,這意味著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需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與引導,使學生能夠從思維及心理上走向更好的發(fā)展方向。對此,為進一步探討該話題,本文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方法展開探析。
關鍵詞: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滲透
隨著我國近幾年教育改革政策的實施,小學思想品德課程逐漸成為了教育界所關注的焦點,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重要教育,其在小學生的成長歷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而對于當前小學的思想品德教學來說,簡單的思想品德教學僅僅能改變學生的思維觀念,無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引導作用,對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其需著重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未來的學業(yè)生涯中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一、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方法
(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
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思想品德的教育,對于教學來說,只有當學生對道德有了更為明確的認知后,心理品質才會逐漸形成,因此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還十分低,對事情沒有明確的分辨能力,因此在教學上,需將思想品德教學作為首要任務,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理念進行塑造與引導,使學生從思維方式上樹立明確的認知標準,對事物有正確的分辨能力,從而形成健康心理。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記憶、感知等進行引導,例如,教師在教學《社會文明大家談》這篇課文時,為使學生對事物有更明確的判斷能力,教師可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式進行教學,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設計故事情節(jié),安排甲同學扮演隨地扔垃圾的路人,由乙同學扮演另一名路人,此時,甲路人從乙路人身邊經(jīng)過,隨地扔了一個紙團,乙同學看見后將紙團撿起扔進垃圾桶內。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更直觀的領悟其中的道理,明白自身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了解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并且在教學活動中提升對思想品德課程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滲透。
(二)加強思想品德教學的交流與引導
傳統(tǒng)的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方式總是以灌輸式為主,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極少有發(fā)言權,使得學生的個人想法難以傳達。對此,教師需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做到相互尊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做到包容、平等和尊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個體的自由,能夠更真誠的將自身想法告訴教師。教師在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后,可對想法偏激或存在錯誤偏見的學生進行適當引導,改變學生對事物的看法,教導學生轉變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問題,讓學生對自身的行為作出合理約束,在此過程中,教師需禁止采用責罵、訓斥等方式對學生的行為或想法進行糾正,小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普遍較弱,對事物十分敏感,因此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對于教師來說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時需讓學生充分感到安全感,能夠與教師之間自由的進行溝通,使教師能更好的明白學生的真實想法,從中進行引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與行為。
(三)通過反面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多是站在正確的出發(fā)點來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具備良好品德的人,雖然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成為人格健全的人,但教學效果仍然難以達到理想的預期目標。從小學生的心理角度來說,該年齡以及該時期的小學生心理大多都十分純真,對外界不會過度自我保護,對事物未有明確的界定標準,這也意味著小學生是塑造心理健康的重要時期,而心理健康的養(yǎng)成不僅僅包含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同時也包含了正確的行為方式,因此,思想品德課程也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課程。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引入反面教材,使其與正確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例如,教師在教學《學會拒絕》這一課程時,教師可在課堂中引進現(xiàn)實生活案例:“小明是一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從小學步入初中后,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但這些新朋友有許多的不良愛好,比如抽煙、逃課去網(wǎng)吧等,小明在進入新學期時并未完全受新朋友的影響而出現(xiàn)不良行為,但直到進入第二學期時,小明的成績開始一落千丈,成績從前幾名退后至倒數(shù)幾名,并且時常出現(xiàn)逃課現(xiàn)象,但小明對自身的行為并未有明確的醒悟”,在引入該話題后,教師可讓同學組成小組,對該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對小明的行為方式作出評價,并由每個小組代表進行發(fā)言。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了解整件事物過程的發(fā)展路線,使學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保持堅定健康的心理,杜絕身邊的誘惑,學會拒絕各個不良事件,提升心理素質,對各個事物錯誤選擇的背后有更深刻的反省,使其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
二、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真實想法做到完全了解,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才能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并在各種教學方式的幫助下,讓小學生了解不同事件的另一面,對事物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這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過程。
參考文獻:
[1]張秀蓮.淺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6,(07).
[2]周亞芬.語文教學中的一片新天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
[3]陳英.立足語文課堂,促進健康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科研論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