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1
前陣子喜茶風靡全國的時候,有一次,我經過一家新開的喜茶店,見門口排著幾十米的長隊。排隊的人中,有不少穿著正裝、提著公文包的白領。
好奇心起,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他們怎么消磨時間。結果發(fā)現,90%的人在玩《王者榮耀》游戲。
是的,這兩個當下最熱的詞就這樣結合在一起,毫不違和。
當時我不可抑制地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這些人為什么這么閑?為什么他們愿意將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面?
2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一次會議,集合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撒切爾夫人、老布什,以及各大頂尖企業(yè)的董事長等。
與會者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則被“邊緣化”。那么,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的精英之間的沖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于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說:“公眾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思考,并做出判斷。”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戰(zhàn)略,由titty(奶嘴)與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為“奶頭樂”。
“奶頭樂”戰(zhàn)略具體是什么呢?
一是發(fā)展發(fā)泄性的產業(yè)。具體而言,包括色情業(yè)、博彩業(yè),開發(fā)暴力型影視劇、游戲,集中報道無休止的口水戰(zhàn)、糾紛、沖突等,讓大眾將多余的精力發(fā)泄出來。
二是發(fā)展?jié)M足性的產業(yè)。包括報道連篇累牘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里短,發(fā)展廉價品牌,發(fā)展偶像劇、綜藝節(jié)目等大眾娛樂產業(yè),讓大眾沉溺于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對于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和一份工作。他們只要有東西可看,便會沉浸在“快樂”之中,無心挑戰(zhàn)現有的統(tǒng)治秩序。
3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產業(yè)、微博熱搜、暴力沖突、情緒煽動、階級對立、低幼化游戲。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信息。但其中的99%,與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對我們也完全沒有價值。
最近,“知乎”網友在討論一個話題: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大V靠“爆照”、編故事、抄襲段子起家,獲得幾千甚至幾萬的關注?
有人說得很好:同一個人,“爆照”回答得1000個贊,寫情感故事得1000個贊,而發(fā)科普專業(yè)知識,即使是得到編輯推薦和一幫大V點贊的,也得不到100個贊——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
原創(chuàng)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一句話:“我們創(chuàng)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我們?!痹谶@里也是一樣的:我們選擇了怎樣的媒體,媒體就用怎樣的方式塑造我們。
4
無獨有偶,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漸步入“低智商社會”?!八麄冏x的書越來越幼稚,對各種謠言絲毫不會思考,很容易被媒體操縱,他們得過且過、毫無斗志……”他甚至提到一件事:通過“安保斗爭”,日本政府認識到,如果對過激的學生運動放任不管,就會導致政府下臺,所以政府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的代表性舉措,就是推行“偏差值教育制度”。
大前研一這樣解釋道:由于偏差值制度的實行,人的能力被數字化了,因此日本的學生經常會被問到“你的偏差值是多少”。
他們在這個時代是不會有危機意識的。因為在他們的意識里,這個社會將來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將由那些高偏差值的人來解決,自己用不著去浪費腦細胞,只要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了。
他們習慣于在同一班級或同一年級組中做比較,然后認為那些具有高偏差值的人,理所當然地就應該去政府部門工作。同樣,能進入媒體工作的人也被認為是具有高偏差值的人。
所以,他們認為政府所做的一切決策都是對的,媒體所說的話也全都是可信的。日本社會的現狀就是這樣。很多人都把政府和媒體當作自己生活的指南。他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和反思。
這豈不是另一種層面的“奶頭樂”?通過阻斷你的希望,讓你活在別人為你設定好的框架里,停止思考,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從而越來越依賴于環(huán)境。
5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用以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偶像劇、商業(yè)大片、綜藝節(jié)目、娛樂圈花邊新聞、網絡游戲、熱點消息等。我們每天光是保持專注,就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拿熱點資訊來說。每一條App推送,背后都有一個運營團隊群策群力,經過初審、復審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有專業(yè)的消費者行為學理論作支撐,用盡各種技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讓你點進去。
同樣,一款網絡游戲,背后可能是幾百人的團隊,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數據,通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精心打造而成的。目的是什么?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空間,來消磨你的時間。
一檔綜藝節(jié)目,背后可能是精確到秒的臺本,現場配有五六個機位,經過多次的彩排、訓練,從場景、燈光到音樂,再到人物的服裝、語氣、動作。全部精心安排,目的就是讓你沉浸其中,在觀看的時候忘掉時間的流逝。
而另一方面,無論是學習還是閱讀、思考、寫作等事情,哪一件有這么強大的吸引力,可以將“觸及成本”降到這么低?
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牢籠,而我們正心滿意足地一步步走進去。
當然,我并不反對適當的娛樂,否則人活得也太累了。但是,更常見的現象是什么呢?下班了,一身疲憊,想著“今晚要學習”,卻忍不住把手伸向手機,刷起微博,玩起《王者榮耀》。放下手機時已是深夜,只能告訴自己“明天再努力吧”。第二天,重復著前一天的過程。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一切娛樂產品——影視劇、綜藝節(jié)目、游戲等——背后都有龐大的團隊。他們用盡各種手段,唯一的目的,就是降低你觸及它們的心理阻力。
它們會在你視野中不斷出現,用各種資訊、消息提醒你,誘導你去點擊。你一旦點擊,它就再也不會給你離開的機會。
想一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真正為自己的目標做過一些事情了?這里面最嚴重的問題是什么呢?
一旦你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就很難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因為人的閾值是會不斷升高的。
這個時代,我們似乎很難再產生情緒的波動,很難投入地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被周圍的環(huán)境塑造成一個“高刺激閾值”的對象,習慣了輕而易舉獲得大量愉悅感,就會慢慢對這種愉悅感脫敏。久而久之,當這種強度的愉悅感已經滿足不了你時,你需要更高強度、更持續(xù)、更深入的刺激。
相對而言,愉悅感更少、付出更多的事情——比如學習、閱讀、思考——自然也就沒有人愿意去做。
這樣下去會有什么后果?
“公眾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思考,并做出判斷?!边@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6
幾個建議:
一是拒絕低幼化的語言刺激。
什么是低幼化的語言刺激?絕大多數的網絡流行語都是。為什么這樣說?因為語言塑造了我們的思維。
日常生活中,盡量抽出一定的時間,看有深度的、優(yōu)秀的書和文章,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誰掌握了語言,誰就掌握了思想?!?/p>
二是拒絕搶奪注意力的低劣產品。
如果可以,拒絕從眾,拒絕那些膚淺的綜藝節(jié)目、影視劇、熱點消息、娛樂圈資訊,只看最優(yōu)秀的作品。
什么是最優(yōu)秀的作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發(fā)思考的,有誠意的,需要動腦子的。
不要讓自己成為愉悅感的奴隸。不動腦子,也能獲得短期的愉悅和輕松,但長期來看,這些只能導向空虛和無聊。
三是為自己設定有意義的目標。
找到一件有長期收益的事情,并從中獲得幸福感。
每每獲得新知識,每每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所帶來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所以,請找到一件能夠帶給你長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把它安排進日程中。
不需要追求物質收益,也不需要苛求自己成為某領域專家,它的意義是幫助你對抗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讓你的頭腦保持清醒。這就足夠了。
(留 痕摘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