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學生能)通過閱讀和思考,領(lǐng)悟其豐富內(nèi)涵,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隨著新課程改革,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拓寬,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豐富多樣,課堂提問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提問;主體;思考
語文課堂不是老師純粹傳授知識的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表演的課堂。課堂離不開師生活動,師生的活動離不開老師的引導,老師的引導離不開課堂的提問。也可以這樣說,老師的提問在課堂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國教育法專家斯。特林。 G.卡爾漢所認為:“提問是老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堂的提問,加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學習的源泉,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果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只作為一個“聽眾”,在下面被動地聽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思維總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教師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學生,使學生失去思考問題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將變得狹隘,不利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的問題情境,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親自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問題”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們樂于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心中有疑問,才會促使他們向老師質(zhì)疑,才能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教師通過“質(zhì)疑——解疑——釋疑”,不斷激發(fā)和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
二、精心設計,目的明確
課堂教學提問不應是隨意的,要精心設計,合理規(guī)劃;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進行。并且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提問是否有效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要服從于教學目的和任務。如《煉金術(shù)士》這一課需要達到“領(lǐng)會作品的內(nèi)容與題旨”“了解小說的主題、主題形成的途徑和主題的實現(xiàn)效果”等目標,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些目標來提出不同的問題。至于在何時提問,提問哪些學生,期望得到怎樣的答案,學生可能回答的情況及處理辦法等教師都要有明確的通盤設計。提問要精心設計,不僅要對問題的內(nèi)容精心設計,而且對提出的問題的形式也要精心設計。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對問題語言表述上做到清晰、具體、通俗易懂。如上文提到的問題“這篇小說是什么?”、“小說圍繞夢想寫了些什么東西?”等,都是教師在課前對問題缺少精心準備導致提出的問題不明確,表意不清楚。其次,課堂教學的提問應善用各種形式,盡量避免老用“是不是”“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設疑。一個問題提出的發(fā)問語言可以是疑問式,也可以是任何引發(fā)學生語言反應的句式,即便是疑問句,形式也并不拘泥于一種,還可以變化為設問、反問或者用與學生商討的語氣發(fā)問。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類問題多種問法的變式,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增強提問的趣味性和答問的積極性,善用各種形式發(fā)問也能體現(xiàn)出教師問題編擬的策略和深度。最后,教師提問的語速應適當放慢,發(fā)音要清晰,如需要,可重復所提的問題。
三、 以學生為主體
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強調(diào)了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導向作用的原則。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主動加入學習,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同等地位,仔細了解每位學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在實踐中改正缺點,增強學生自信心,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興趣。在提問時,教師也要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思考出答案,并組織語言準確表達。進行小組討論時,要鼓勵每位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并輪流上臺演講。教師可在學生陷入思考的泥潭中時,給予適當?shù)奶崾?,讓學生能以較快的速度找出正確的方向。
四、問題難易適度
提問前,教師要在熟悉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必須對所提問題進行推敲和研究。要把握好提問的難易度。在課堂上,提問太難,學生大都不能應對或普遍應對錯誤,這不僅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阻滯教學進程,還破壞教學氛圍,不利于后續(xù)教學;問題太容易,比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等,不必動腦筋就能答出的問題以及過多的記憶性的問題,也會從另一方面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不利于啟發(fā)智慧,提高能力,還會降低學科教學的挑戰(zhàn)性、科學性,影響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編擬難易合度的問題應指向?qū)W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必得“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疤本陀幸欢y度,難度來自問題的內(nèi)容與學生現(xiàn)有認知的沖突,這種沖突誘導激勵學生“跳”。從學生的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通過一些影響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問題來引起他們的主動性,而且不斷激發(fā)他們,引導他們獲得新的認識和產(chǎn)生新的思想。選取角度新穎,朝向思維的逆向、發(fā)散性、批判性。例如,問題“從撒冷之王的談話中同學們受到了哪些啟示?”另外,編擬難易合度的問題應注意從課文細微處、學生易忽略處著眼,從具體的思維路徑導向著手,將一個大問題分割為幾個小角度切入,編制形難實易的問題。
五、充分思考、 適當點撥
有些教師, 提出問題后, 急于讓學生回答, 或者在學生一下子沒有想到時, 就急于說出自己的理解, 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 這樣的做法是不恰當?shù)摹栴}提出來后, 應該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有時候答案不是最重要的, 思考的過程和方法顯得更主要。不急于求成,也無法急于求成, 我們只有在不斷的耐心的訓練中才能提高學生的水平。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 有時候, 他們會因為一些關(guān)節(jié)卡在那里。這時, 老師的適當引導就很重要,不要, 簡單地讓學生放棄, 或者轉(zhuǎn)去提問別的學生, 這容易讓學生受挫。適當用舉例類比等方法引導學生, 如果學生能成功答出問題, 老師要及時肯定, 那他必將受到無窮的鼓舞。
提問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學生是否作答,關(guān)鍵應在于提問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問后學生一臉茫然, 可能是失之寬泛; 問后學生即答, 可能失之淺露; 問后學生于沉默中進入思考狀態(tài), 那才是真正的效果。在提問中, 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走兩個極端, 一是疏于備課, 往往提問使學生不知所云; 另一種就是精心備課,設計一個非常明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引領(lǐng)學生理解出文章的主旨。第一種情況固然不可取, 第二種情況往往受到眾人贊賞。其實, 這正如走路, 由于別人的牽引能輕松到達目的地, 但也正是由于別人的牽引, 使得我們失去辨別路向的主動性, 一旦別人松手離去, 我們就立刻會迷路。因此, 最佳的辦法是只在路邊或十字路口處掛牌提醒, 不可一步步牽引。提問的最高境界應是問后一片無聲的空白, 然而無聲的空白正是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 正是學生各種思路的自我抉擇, 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恩格斯說:“思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當?shù)?、富有技巧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不但應該是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的做法,也應該是一種讓學生享受思維成功的活動。
參考文獻:
唐再文 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初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