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摘要:人性是每個人普遍存在的屬性,利己主義是人性中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人們通常用自私自利加以詮釋而忽視了它的重要性,但只要合理加以控制,它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主要從利己主義的角度分析人性對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探討如何看待利己主義,使其發(fā)揮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人性;利己主義;本性
中圖分類號:B0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7-0140-03
在一定意義上,很多社會現(xiàn)象是人性在一定環(huán)境和條件下的反映。當我們談到人性時,經常與善惡、利己、利他聯(lián)系到一起,即在個人普遍存在人性的基礎上,面對不同情況所顯現(xiàn)的善與惡、利己與利他。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性的作用尤為凸顯,且賦予了利己主義一定的存在合理性,我們將通過對人性的思考來探究利己主義的合法界限。
一、人性的內涵及其發(fā)展歷程
對于“人性”的解釋,本文將借鑒前人的總結,重新審視人性本身,了解人性的多樣性。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傳統(tǒng)文化中,思想家對人性的理解也不同。
人性是通過人的思想和行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本能,具有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生而固有、與生俱來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在人身上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人的社會屬性則是后天受環(huán)境影響,個體之間通過合作、斗爭而形成,它是人的自然屬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延伸。馬克思主義對人性的解釋更偏向于社會屬性。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闭f明人是社會中的人,離開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只能抽象地談論人及其本質,所以植根于人類社會才能揭示人的本性。
人們對于人性的理解的差異也會影響地域文化的建構,這一點在東西方文化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中國先秦時期的孔子開啟了人性的探索之路,在其基礎上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強調每個人都要將人內在的善性堅持并發(fā)展。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但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努力由惡變善。后來韓非將荀子的“性惡論”發(fā)展到極致,他認為社會中所有的個人都爭名逐利,揭示封建社會的利己主義成為主流,自私自利成為人的本質。
在西方,人性最早出現(xiàn)在古希臘羅馬。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人的道德來源于永恒的普遍的善,具備美德才能成為善人。柏拉圖繼承和發(fā)展了他的思想,認為“善”是萬物的本原。在近代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各思想家倡導恢復人性,主張人們追求現(xiàn)實的幸福?;舨妓怪鲝埲诵宰运秸摚蠢褐髁x,認為自私是人的天性,而且是普遍存在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資產階級人性中的利己主義逐漸暴露,休謨承認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在《人性論》中明確說道:“我們承認人們有某種程度的自私;因為我們知道,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離的,并且是我們的組織和結構中所固有的?!闭f明自私是人的普遍特性,只是在表現(xiàn)程度上各有不同。
縱觀人性的發(fā)展歷程,中國傳統(tǒng)的人性論從善與惡討論,認為人性更偏向于善,人要保持和發(fā)展這種善需要外在制度的制約規(guī)范以及自覺提高道德修養(yǎng)。而西方的人性論宣揚人文精神,強調個人至上,肯定人的利己主義本性,鼓勵人通過努力到達“至善”。單看中西方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對人性的理解,有將人性割裂化的嫌疑,但這些理解卻也深化了我們對人性復雜的理解,并且成為各自文明構建的人性基點,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二、利己主義及其相關涵義的辨析
通過對人性的解讀,中西方思想家對利己主義看法各不相同。國內人們普遍對利己主義存在一些誤解,通過對利己主義的概念辨析及基本觀點的闡述,讓人們更直觀地理解利己主義,正視利己主義。
(一)利己主義的內涵
利己主義根據(jù)字面解釋是指對自己有利,為自身謀利益。很多學者對利己主義做出了解釋,包爾生道:“純粹利己主義主張:個人利益之為行為的惟一目的,不僅是可允許的,而且在道德上是必需的。”彼徹姆也道:“利己主義者堅信,所有選擇都以或應該以利己為惟一目的。因此,一個人行為的惟一目的,并且也許是惟一的道德義務,就是利己?!笨偨Y上述解釋,利已是人的行為動力和目的,是以個人為中心,以個人利益指導思想和行動。所以,利己主義是人類通過判斷是否利己來指導思想和行動的道德準則。
還有倫理學家表述:“利己主義表現(xiàn)為心理或規(guī)范形式。心理利己主義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規(guī)范利己主義……認為人們在道德上應該追求的也只是自己的利益?!痹摫硎鍪菑娜诵院偷赖聜惱韮煞矫胬斫饫褐髁x。心理利己主義是指利己心理和觀念是人的本能,是對利己主義存在的合理性的肯定;而規(guī)范利己主義則是在倫理道德方面,認為人追求自己利益的行為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在道德規(guī)范內利己。
綜上所述,利己主義不是簡單的自私,它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人們心理上和行為上追求個人利益是正常的,是符合倫理道德的。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利己主義,充分發(fā)揮人本性中不懈追求利益的積極性,限制利己主義的破壞性。
(二)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內涵概述
談到利己主義,很容易與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劃等號,將三者混為一談,從而不利于正確理解利己主義,對利己主義產生偏見。
功利主義是把功利視為最高的道德準則的理論,以利益總量的多少來指導人們的行為。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主要的有邊沁、穆勒,等等。邊沁把功利主義又稱為“最大幸福原理”,它的行為價值就是在于其產生的快樂的數(shù)量。穆勒后來作了修正,他強調功利主義者不應該只追求一己的幸福而應該關注更多人的幸福。西季威克進一步批判分析認為功利主義還要用“合理仁愛”來追求人類幸福的最大值。由此可以看出,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即它們的共性都強調個體,追求個人的幸福;它們的區(qū)別在于,功利主義還強調要關注他人,追求美德,而利己主義沒有。所以,當沒有涉及他利時,功利主義可以狹義地理解為利己主義,但一旦涉及到他利時,二者就不能混為一談。endprint
同樣,個人主義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理論,我們通常從字面上對它的理解就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把利己作為行動的目的和標準。這種理解使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別無二致,使人們對個人主義產生了誤區(qū)。個人主義的內容是個人至上,相信每個個體都有價值,強調個人作用,同時不否認社會的作用,把社會作為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手段。法國托克維爾將個人主義形容為溫和的利己主義。由此可以看出,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理論根基都是信奉個人至上,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具有親緣關系,但個人主義還注重個人美德,強調個人活力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利己主義的個人至上則比較直接地強調己利至上,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惜犧牲他人利益。
因此,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個人主義雖在理論上具有一致性,很難嚴格地將它們區(qū)分開,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三者同等看待。
三、合理限定利己主義,構建和諧社會
利己主義中利已是自覺自為的,而利他是附屬品。在實際生活中,利己主義不自覺地發(fā)揮著作用,但人們對它所起的作用有不同的見解。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看待利己主義,合理限制利己主義,推動社會發(fā)展。
(一)利己主義的重要性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說道:“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一種必要形式?!边@段話揭示利己主義和自我犧牲的對立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二者的對立是不可消除的,它們都是自我實現(xiàn)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利己主義是個人自我實現(xiàn)和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利己主義表現(xiàn)為人對利益永不滿足的追求,這一追求推動了社會生產力永恒持續(xù)的發(fā)展。利己主義對利益的追求一方面保證了個體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zhèn)€體正當需求的滿足也促進了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將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統(tǒng)一,鼓勵所有有利于追求二者的行為,支持和維護正當合理的個人利益的發(fā)展,每個人的利益實現(xiàn)最大化,結果就會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和利益。綜上所述,利己主義不單單只是人們口中惡劣道德和違法的代表,相反,是社會發(fā)展極為重要的動力因素。
(二)利己主義的正確運用
在獲取利益上,利己主義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對利己主義的這種特點要因勢利導,正視人的利己本性,肯定個人對正當利益的追求,合理控制個人對名利的追逐,避免陷入物欲橫流的陷阱。
1.通過道德和思想的引導,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
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可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能夠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準則,嚴格要求自己,自覺調整自身的利益行為,使個人和社會的利益實現(xiàn)協(xié)調發(fā)展。當思想道德有效指導控制人的意識時,每個人在追求利益時自覺意識到不能通過損害集體利益來獲取自身利益,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通過內在的道德認同來緩和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更為徹底的解決辦法,不僅實現(xiàn)了利益的和諧統(tǒng)一,還使人得到了全面自由的發(fā)展。
在進行思想道德引導的同時,還要把“私”與“公”的利益相結合。二者的統(tǒng)一離不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只有通過生產,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利益才能滿足人的需求,人的利益得到實現(xiàn),社會也才能發(fā)展。人的需求是一個不斷滿足和提高的過程,生產——創(chuàng)造收益——發(fā)展,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只要社會的物質財富沒有達到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私”與“公”的矛盾將一直存在。所以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從而才能將“私”與“公”協(xié)調統(tǒng)一。
2.通過法律和制度的規(guī)范,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
處理好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在合理界限內利用利己主義,不僅需要思想道德的內在約束,還需要法律和制度的外在規(guī)范。將道德和法律、制度相結合,做到自律與他律雙管齊下,強制有效地督促人們的行為。
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主體是人,調整的是人的社會關系,實現(xiàn)的是人的價值,能夠真正地保證人的利益。法律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硬要求,一旦違法就要付出代價。我國正在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要求我們做事要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要求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不能以不法手段獲取,同時也不能損害集體利益。法律的實施使人們在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中,激發(fā)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有效地防止利己主義向極端利己主義發(fā)展。
總之,要合理運用利己主義促進社會發(fā)展,就要軟硬兼施,內外兼?zhèn)洹Mㄟ^思想道德的內在約束配以外在的法律制度的強制有效手段,協(xié)調己利和私利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海明,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徐秋實,利己與利他的人學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09
[4]田成義,中國近代合理利己主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
[5]姚大志,當代功利主義哲學[J],世界哲學,2012
[責任編輯:周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