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桂英
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和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則是學生以教材為載體,在教師引導點撥下,自主參與的一種閱讀實踐活動。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jīng)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薄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從珍視學生的體驗入手,讓學生的心靈在語言中穿行,讓他們個性在放飛中張揚,讓體驗學習真正走進語文閱讀教學。
一、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俗話說:觸景生情。每個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我在教學中抓住三個環(huán)節(jié):導入、過程和結尾,創(chuàng)設恰當?shù)捏w驗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動的教育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體驗。
案例:在教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年四季美麗的田園風光及勞動人民在田地間勞作的畫面,讓學生受到感染的同時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把學生一下子引入學習的主題;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把學生帶入到多媒體課件營造的音畫情境中,讓學生隨著音樂入情入境地讀,詩意自然而然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中,再結合詩文注釋加以理解,詩意逐漸清晰、明了;在引導學生理解“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边@句詩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這些兒童種瓜時在想什么?你想對他們說什么?”,讓孩子們在問題情境中暢所欲言,從而體會到學種瓜的孩子勤勞、天真可愛和田園生活的美好,達到了“言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二、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驗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語文不應該局限在課本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刻含義,引導他們從生活中體驗。
案例:教《觸摸春天》一文,導入時我問學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變化?學生回答:“草地綠了;公園里的花兒開了,姹紫嫣紅;燕子忙著做窩;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孩子們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說了出來。之后,我又把美麗的春天畫面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孩子們更是情緒高漲。接著我問學生:“你們是通過什么感官來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們都回答:“通過眼睛觀察到的!”我追問道:“那盲童是通過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們體驗不同,答案不一。這時,我讓學生朗讀文果。在體驗盲童安靜身上“神奇的靈性”時,我讓學生蒙上眼睛體驗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艱難,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盲童安靜能攏住蝴蝶真是一個奇跡!安靜是靠自己的心靈來觸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三、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體驗
思考閱讀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nèi)容、精彩片段、重點語句等進行思考、感悟、體驗。
案例: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重點時,我抓住教學重點“為什么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讓學生邊讀邊思,先讓學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換意見,在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中學生自然而然都能體會到:“課文中的小家伙們在沉默中終于懂得要回報父母的愛了,后來他們用各種方式回報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庇捎谧寣W生在思考討論中體驗,學生朗讀課文時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緒變化:開始時讀出孩子們歡樂、自信的情緒和熱鬧的氣氛;在孩子們沉默時讀出內(nèi)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們明白了要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讀出歡快、欣喜的語氣。
由此可見,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強調個性化感受體驗的同時,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言辭的交鋒、意見的交換,從而超越自我的體驗與認識,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個體體驗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讓學生在想象中體驗
想象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③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空間,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大膽想象,進而體驗文本的內(nèi)涵,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悟對。
1、運用插圖想象?,F(xiàn)在語文課本圖文并茂,許多插圖可作為指導學生想象的現(xiàn)成材料。如《水鄉(xiāng)歌》描寫的是一個綠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秀麗水鄉(xiāng)。課文給詩歌配上了形象秀美的水鄉(xiāng)風光圖。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說說畫面上還有“什么多”?再說說自己印象中的水鄉(xiāng)還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啟發(fā)學生想象,喚醒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并且鼓勵他們嘗試著也做一做小詩人。孩子們的思維迸發(fā)出美麗的火花:“水鄉(xiāng)什么多?”“橋多、魚多、蝦多、樓房多、水田多??”。
2、抓“空白”想象?!罢Z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在無字處讀出字來?!雹谖谋镜目瞻滋幖唇o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想象空間,又能讓學生想象中體會文字背后蘊涵的思想情感。
案例:《火燒云》一文,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由快速讀第三自然段,并找出課文中描寫天空中的火燒云都有哪些顏色。學生找出相關詞語后,師提出:除了這些顏色外,你還能想象出有哪些顏色?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說出課文中描寫的火燒云的形狀化,接著我問學生:“你還能想象天空的火燒云還會變成什么形狀?”之后,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法,把“天空中的火燒云還像什么”寫下來。
就讓這樣,學生展開想象充分,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的內(nèi)涵有了更深的體驗。
五、讓學生在誦讀吟詠中體驗
誦讀吟詠是學生感知教材和獲得審美享受的基本途徑,它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符號還原成可以感知、體驗的真情實感。一次次的誦讀,就是一次次地擁抱課文語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內(nèi)容、進入情境、體驗情感的過程。④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語調、舒緩疾徐的節(jié)奏、色彩斑斕的景象中體驗語言文字之美,體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生活之美,對課文所表達的情、物、事才能有真實的感受,切實的體驗。
案例:誦讀蘇軾的《題西林壁》初始,一般會以七言詩相對固定的節(jié)律處理停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鄙诜磸偷囊髡b感悟后,則可能會發(fā)現(xiàn),打破固定的停頓,讀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备鼙憩F(xiàn)廬山在蘇軾的眼中的多種變化。
實際上,不只是詩歌教學需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的誦讀吟詠,其他文體也飽含著強烈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語言內(nèi)涵,同樣需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吟詠中去體會。
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體驗了,我們的教學才能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一堂觸動學生心靈的閱讀課是鮮活的,它會讓學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啟,情有所思。生本在一次次的體驗、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斷內(nèi)化,逐漸成為一種能力。
參考文獻
[1] 宗培紅.語文教學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體驗[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3(12):58-59.
[2] 薛麗珊.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198-199.
[3] 史小存.閱讀教學要重視“體驗”[J].陜西教育(教學),2011(1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