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謂“有字之書”,即別人的思想。別人的文字可以觀,可以興,可以映照自己的人生,幫我們在人生的“無字之書”上打上一點淡淡的底色,甚至渲染一些云霧繚繞。而經(jīng)我們自身經(jīng)驗之筆書寫,一經(jīng)思維的勾勒,就會流瀉下森林的氤氳、風(fēng)車的絮語,成了我們自身獨一無二的“心靈之書”。
所以,與其說這是人生的三本大書,不妨將其看作人生這部有如斑斕錦緞的書中三個熠熠閃光的篇章,同時,這三個篇章并不相互獨立,而是互相充實、提升,并凝聚成人生這斑斕錦緞中最奪目的一卷。
誠如赫爾曼·黑塞所言:“對任何一個思想家的任何一篇著作的閱讀,都會使你感到充實與滿足——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與理解?!彼说奈淖植皇莾H僅被囿在書本的字形,更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rèn)識過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并以大無畏的心態(tài)迎接未來的鮮活的意識——它有呼吸,有體溫,它微微的喘息、翕動的鼻翼,如此清晰,只要我們帶著書寫自己這本“無字之書”的好奇與憧憬去與其他偉大的思想交流,就會領(lǐng)會到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與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一種息息相關(guān)的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整個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在人類的共性之中把握自己的個性,書寫自己的無字人生,形成自己的心靈財富,當(dāng)這種財富用文字來體現(xiàn)時,便又成了他人的“有字之書”,并借此貢獻(xiàn)出人類的共性與自己的個性。
這,歸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假如活著不只為了滿足赤裸裸的需求的話。
當(dāng)我們書寫人生這“無字之書”時,豈能不回到“有字之書”去汲取精神上的養(yǎng)分?又豈會不將自己人生的經(jīng)驗?zāi)毘伞靶撵`之書”以時時勖勉自己?這類經(jīng)驗的寫作又時常會使以前讀的有字之書得到新的理解,喚起新的共鳴,這種共鳴正是讓我們的心靈著迷不已以及受益不止的東西。世界上各民族的成百上千種語言都在呼喚同一個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相同的痛苦。在數(shù)千年不計其數(shù)的語言和文字組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徹悟的瞬間,我們會看到一個承載著矛盾與個性的統(tǒng)一的人類的容顏。
有字無字,歸根到底,都會化成你心靈的養(yǎng)花泥,在滿載著共性的博大與個性的奇妙中砥礪前行,開出一朵燦爛的人生之花!
得分: 47分
雖然這是一篇論述類文章,但其中有大量文學(xué)性的語言,與文體不符合。因這一點,文章就不能上50分。
此外,雖然對“三本書”的概念可以有個性化的解讀,但文章引入“共性與個性”的說法,把“有字之書”說成“共性”,“無字之書”說成“個性”,與通常的解釋相去較遠(yuǎn),較為牽強(qiáng)。一旦進(jìn)入了這樣的思路,對“三本書”的闡釋就不可能完全合理。再加上通篇都只是闡釋“三本書”的概念,缺乏合理的思考和評說,只能得47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