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婉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37-01
【教學目標】
一、在誦讀中體會中國文言對韻之美,習得基本的對韻知識。
二、利用各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書本內(nèi)容,了解文言典故、故事及其深刻內(nèi)涵。
三、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悠久歷史,感受燦爛古代文化,培養(yǎng)閱讀傳統(tǒng)國學經(jīng)典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經(jīng)典化、生活經(jīng)典化、人生經(jīng)典化。
【教學重點】在誦讀中體會中國文言對韻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內(nèi)涵,學習基本的對韻知識。
【教學過程】
一、感受其美
(一)小組展示
共30篇,將全班分成6組,每組重點研讀5篇,制作PPT,內(nèi)容包括原文、字詞解釋、句子翻譯及感悟,上臺進行小組展示。
(二)作者畫像
讀完著作后,在你的心中,李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或是謙謙君子,或是玉樹臨風,或是憂國憂民……請將你心中的作者形象用彩筆畫出來。
(三)內(nèi)容畫作
選擇全書某處你最喜歡的詩句,將其變成畫作,與其他同學分享,內(nèi)容可涉及人、事、景。
二、誦讀其美
(一)填“對”游戲
對地, 對風, 對長空。
奇對 ,只對 。 對長江。
三三暖, 寒。
壯士腰間三尺劍,男兒腹內(nèi) 書。
風高秋月白, 霽晚霞 。
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 。
雞曉唱,雉朝 。紅瘦對 。舉杯邀月飲,騎馬踏花 。
十月塞邊, 颯颯寒霜驚戍旅: 江上, 朔雪 漁翁。
(二)探究“對”之規(guī)律
明確: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意義相關(guān)、平仄相合
拓展:能否可以將我們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行驗證?
1.課內(nèi)詩句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課外對聯(lián)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門迎春夏秋冬福 戶納東西南北祥
(三)填“韻”游戲
羹對飯,柳對 。
短袖對長 。
雞冠對鳳尾,芍藥對芙 。
月明山寺遠,風細水亭 。
人間壽者相,天上老人 。
八月好修攀桂斧,三春須系護花 。
江閣秋登,一水凈連天際碧;石欄曉倚,群山秀向雨余 。
(四)探究“韻”之規(guī)律
明確:末句押韻
拓展:能否可以將我們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行驗證?
《靜夜思》韻腳:光、霜、鄉(xiāng) “ang”
《泊秦淮》韻腳:沙、家、花 “a”
《觀書有感》韻腳:開、徊、來 “ai”
明確:絕句:一、二、四句末字押韻。
《錢塘湖春行》韻腳:西/低、泥、蹄、堤 “i”
《次北固山下》韻腳:前、懸、年、邊 “ian”
《題破山寺后禪院》韻腳:林、深、心、音 “in”
明確:律詩:首聯(lián)、頸聯(lián)、頷聯(lián)、尾聯(lián)末字押韻。
三、代言其美
全班同學每人制作一個韻部的名牌,從中選出24張。同桌兩人共同代言一個韻部,當教師展示PPT的內(nèi)容為自己韻部所屬,兩人應同時站起,指出屬于何韻部,并誦讀該文段。
八齊
四支
五歌
十一尤
一先
一東
二冬
四、演繹其美
每個小組從自己所屬5個韻部中任選一個,進行改編重寫,并用富有創(chuàng)意的方式對其進行演繹。
第二小組用《錦鯉抄》的配樂演唱韻部“七虞”,歌詞如下:
鸞對鳳,柳對榆,朝對暮。月亮明山寺遠,風細水亭虛。
羹對飯,爾對余,吾對汝。梅蕊,寒陰輕舞。
欹對正,紅對綠,有對無。踏雪尋梅橫穿,云駕七香車。
羅對綺,賓對主,茗對蔬。弱柳,輕拂紗窗。
幽夜未央,疏影暗香。白霧茫茫,傾訴惆悵。
皎月流觴,御劍揮揚。樹影動蕩,憂郁暗藏。
羽扇輕搖晚風疏漫步雨煙,手秉紙傘輾轉(zhuǎn)塵世載留念。
荷蓮又浮在楊柳月中輕淺,柳影映淡月,燭影映暗焰,杏花村里共來沽淺。
第五小組采用快板的藝術(shù)形式表演韻部“六麻”,歌詞如下:
清對濁,美對嘉。鄙吝對矜夸。花須對柳眼,屋角對檐牙。
志和宅,博望槎。秋實對春華。乾爐烹白雪,坤鼎煉丹砂。
深宵望冷沙場月,邊塞聽殘野戍笳。
滿院松風,鐘聲隱隱為僧舍;半窗花月,錫影依依是道家。
五、傳承其美
為李漁畫像配文,要求有“對”有“韻”。
【教學反思】
《笠翁對韻》是古時為了訓練兒童學習寫作詩、詞、對聯(lián)而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工具書,后來被視為經(jīng)典的國學啟蒙讀物。此書共計三十個韻部,按韻編寫,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教師主抓誦讀,鼓勵學生采用各種形式的誦讀策略,在讀的過程中領(lǐng)會對仗和押韻的要旨及意蘊,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預期。在讀之外,還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將文句用吟唱、快板、繪畫、改寫等形式進行多樣化地再創(chuàng)造。同時,打通課內(nèi)外,在講解時引導學生串聯(lián)起課內(nèi)外的知識,更深刻地理解對韻的要求和意義。最后,通過該書以及系列國學經(jīng)典讀物的推薦,幫助學生在如曲的詩詞與如歌的行板中,感受古代文化音律之美,體會古代仁人志士對家國時代的熱枕,啟發(fā)他們對歷史的無窮遐想和對未來的無盡思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