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校管理也同步進入信息化:校息通、QQ群、微信群……老師和家長的聯(lián)系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通話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家?;痈宇l繁。只要你有孩子在上學,就得隨時關(guān)注班級群,因為除了班級工作必要的通知以外,老師隨時可能給你“下達”任務(wù)……
關(guān)鍵詞 班級群 有序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1作為家長的我
常常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孩子早生了幾年,沒有趕在這個被“信息”填滿的時代。女兒上初中時,班主任建了一個班級群,要求所有家長加入,因為自己孩子不是很優(yōu)秀,我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因為在班級群里活躍著的大多是那些孩子優(yōu)秀而充滿自信的家長,曬幸福的居多。而我的孩子,平常而普通,姓名不為人知,所以,沒有自信經(jīng)常在班級群里露臉,所以我堅決不加班級群,但我要求孩子,不要將自己的事情依賴于群里的通知,自己要記得事情,自己要負責任。好在那時候,班級工作還沒有完全依賴于網(wǎng)絡(luò),還沒有凡事都依賴于群里的通知,就這樣,安全度過了初中三年。
進入高中以后,大氣候已經(jīng)無法回避,所有班級都要建立班級群,我依然害怕加群,讓孩子的爸爸加進去,但女兒對爸爸有一個要求:不要在群里多說話,不要太活躍。三年時間,我們只會看群里的通知,并按要求及時完成老師的通知要求,從不拖拉。但我們從不亂發(fā)聲。如今女兒已經(jīng)高三畢業(yè),我這個當媽的還沒有加入過一次孩子的班級群。
2作為班主任的我
從2016年9月起,我新帶的高一班級也建立了家長群。因為自己做家長的經(jīng)歷和想法,更能理解家長的心情,所以,對于班級群,我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1)每位同學須有一名家長加入班級群,且身份明確,以“某某爸爸或某某媽媽來命名”;
(2)群管理員只有班主任,任何不經(jīng)身份驗證的外人都不得隨便入群;
(3)高一階段,只邀請語、數(shù)、外三科老師加入班級群,以免加入的學科太多,各科老師都在群里提要求,讓家長無所適從;其它學科如果有問題需要通知或交流,由班主任代為通知。
(4)班級群是一個嚴肅、正式的平臺,用于發(fā)布班級或?qū)W校的重要通知,不可以亂發(fā)廣告或者私人聊天;
(5)尊重學生個休隱私,非群體性的事情不在群里公布;學生個體的事情不在公共平臺里交流,可以和任課老師私聊;
(6)不在群里吐槽,不傳遞負能量;家長若對班級或?qū)W校工作有好的建議,與班主任私下溝通,不在群里發(fā)表個人意見;同時提醒家長和孩子,慎用網(wǎng)絡(luò),不在公開平臺上隨便說話,少惹麻煩;
(7)緊急的事情,不依靠班級群;在群里發(fā)的消息,同時要對學生說,不只依賴群里的通知;
(8)班級群不是垃圾桶,不能隨便什么都往里倒。班級群應(yīng)該是一個干凈、安靜、單純、不煩人、不擾人、不讓老師和家長產(chǎn)生心理負擔的積極平臺;一個不讓家長害怕、可以從中獲得有效信息和正能量的平臺。
…………
3我的幾點思考
(1)教育不能太依賴于管理。好多班級,自習課、午休、眼保健操、衛(wèi)生保潔等,總要安排對應(yīng)的“班委”來看管,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從不間斷。我就不明白:自習課、午休、眼保健操、衛(wèi)生保潔等等這些都是沒有難度的日常行為,為什么要人長期看管?作為班主任,為什么不愿意花一些時間去做教育、去告訴學生自覺、自律的道理而寧愿“不計成本”地讓“班委們”長期堅守?還美其名曰:鍛煉了班委的能力!再深入探討一下:班委的能力果真得到鍛煉了嗎?什么能力?看人的能力還是真正的管理能力?如果班委的管理能力果真提高了,這些班委就應(yīng)該“失業(yè)”,因為他們已經(jīng)用自己的管理藝術(shù)“馴服了”班級,已經(jīng)不需要用這種完全沒有任何技術(shù)含量的“看”來管理班級。而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大多數(shù)班委也只是在自己“值日”的時候行使一下管人的權(quán)利,而忽略了比起管人更重要的是自己日常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在這一點上,我一直是個另類。我更注重花更多的精力在對學生的教育上,將心理順,我班的班委常?!笆I(yè)”,但絕不可以“失職”。平常幾乎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讓他們做,但對他們的要求卻很高,班委的“榜樣和示范”作用遠遠大于事務(wù)性的工作。如果哪天哪個班委做了有悖于班委身份的事情,是要遭到嚴厲批評的,毫不客氣。而對班級每個成員的要求也是一樣的,不要人看,不需人管,不斷完善,是對每位同學平等的要求。絕不能讓一小批“會管人”的人,看出一大批“要人管”的人!也不能讓一小批“不自律”的人,剝奪一大批人“自律”的權(quán)利!
(2)“無為而治”與“為而不治”。人們對于教育管理的最高評價是:無為而治。細想想,“無為”怎能至?真的“為了”又怎能不至?問題在于很多班級在日常管理中常常是形式上搞的轟轟烈烈,但教育的深度不夠,浮于表面、花里胡哨,不能深入人心。例如:學習小組的成立;班級的各種考核、評分機制;逢考必發(fā)獎品;班主任參與非本學科的作業(yè)批改或默寫;節(jié)假日隨機根據(jù)學號抽查學生作業(yè);對遲到、不交作業(yè)、亂扔垃圾等現(xiàn)象進行罰款、扣分;用頻繁調(diào)整座位來治理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或者調(diào)動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形式上的東西,只是一時的刺激,就像點燃了一團紙,火苗很高,但溫度不夠,且在短時間內(nèi)就熄滅得干干凈凈。有些班級活動的開展,常常缺少預(yù)見性,缺少設(shè)身處地的思考,缺少對其實施效果的調(diào)查分析,盲目開展,盲目操作,堅持不了幾天,學生的熱情和興趣一過,便無疾而終,達不到預(yù)期的教育效果——“為而不至”。
無論是用“扣分”來約束還是用“罰款”來威懾,目的是為了省去“費嘴皮子“的教育環(huán)節(jié),達到最快捷的約束學生不規(guī)范行為的目的。事實表明,這種方法弊遠大于利。學生并不關(guān)注此舉的教育意義,而是過分關(guān)注是否扣分,是否罰款,是否會得獎,甚至完全忘記了做什么、不做什么,到底是為了什么?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的功利心,虛榮心,只顧“仰望星空得分”“不愿腳踏實地做事”。沒有獎勵就不干活,沒有懲罰就沒有是非觀。而我的班級里,從沒有復(fù)雜的“班規(guī)”,是非標準都在同學們的心中,我做的工作是讓學生理解教育的內(nèi)涵。同學們在既團結(jié)又緊張的環(huán)境下學習與生活,很真實,也很充實。一個沒有“規(guī)矩”的班級——“無為而治”。
4我班的群里“靜悄悄”
基于上述各種原因及個人對教育的思考,所以,在班級管理中,自己能夠處理的事情,我一般不打擾家長;能夠和學生溝通解決的事情,不驚動家長;能夠通過自己的教育去促使學生進步的必要的“嘮叨”,不轉(zhuǎn)嫁給家長;應(yīng)該讓學生自己承擔責任的事情,不移交給家長……班級群已經(jīng)建成快一年了,我班的群里“靜悄悄”,這里——風景獨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