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胤娣
摘 要 清代的刑名幕友是中國古代幕僚制度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法律文化則是由人構(gòu)建,是法律的實踐活動。刑名幕友是出現(xiàn)在清代政治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史料對其記敘不多,但是其對清代的立法、司法的影響作用不可估量,清一向有“無幕不成衙”的說法。幕友該以何種概念來釋義,什么是刑名幕友,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觀及其成因以及刑名幕友在其所處時代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在當時都不可等閑視之。
關鍵詞 幕友 刑名幕友 清代 法律文化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十五十六世紀以后,一種行業(yè)迅速地發(fā)展起來,成為幕僚是一些讀書人實現(xiàn)自己理想抱負的路徑,也是一些為生活所迫的讀書人的謀生之路。自明中后期開始,中國的經(jīng)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人口也開始急速膨脹,在富庶的江浙一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人多地少的社會狀況,讀書人多而科舉考試錄用人少。如江南二省,鄉(xiāng)試時“與試者多至萬六七千,響應點名擁擠停止搜檢,竟一晝夜而不能蕆事”。百十個左右的名額與萬六七千考生,能夠考中的比率十分小,這只是就鄉(xiāng)試應考的和考中的人數(shù)的比率,實際上還有大量的在府、州、縣學中已經(jīng)被淘汰下來的讀書人。即使金榜題名的人也需要到基層去做幕友來提高自身,那么幕友在那一時期處于一個怎樣的狀況?本文分為三節(jié),第一部分主要闡述幕友的概念以及什么是刑名幕友;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清代法律文化對刑名幕友的影響意義;第三部分則介紹刑名幕友對清代法律文化影響。
1 “幕友”概述
1.1 幕友的概念及其分類
幕友,又稱幕賓、幕客、幕僚、館賓、賓師、西賓、師爺?shù)?,是受清代地方官署聘請,幫助處理刑名、錢谷、等事務的無官職的佐理人員,一般統(tǒng)稱幕府。因無官職,且由長官私人延聘,視之如友,故稱“幕友”,俗稱“師爺”。
幕席分為刑名—司法獄訟,錢谷—征收錢糧,賬房—銀錢出入收支賬目,閱卷—州縣官大校童生和考試生員時設置的校閱試卷的幕席,書啟—代主考官處理往來公文信件的幕席,朱墨—專門用紅黑筆點勾告示,并負責向下分發(fā)文件的幕席,掛號—負責登記公文出入和稽催公事辦理。在席幕中,刑名、錢谷和書啟是歷史最長,最必不可少的三席,對于官員而言,并不是每個地方官員都有經(jīng)濟實力以及如此多的繁雜事務而聘請以上所述的所有席幕,有的幕友身兼數(shù)職,但是刑名與錢谷必不可缺,刑名、錢谷幕友可兼理他席,而他席不可兼理刑錢二席。一些技術性的行政事務往往由幕友包攬,對于長期浸淫于實務的幕友而言,其本身的專業(yè)知識受過培訓,又有豐富的經(jīng)驗,在行政事務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幕府形式的多種多樣和幕府設置的復雜,標志著幕府政治在清代達到了全盛的頂峰,使中國幕僚政治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在這中間,刑名、錢谷幕友最具代表性。
1.2刑名幕友
刑名幕友主要是指清代各地方督撫,道員以及司、府、州、縣主官私人聘用的、協(xié)助其參與立法、司法的工作,并幫助官員檢核書吏、衙役、狀師、代書等人涉及法律事務的行為人員。是清代司法實踐中必不可缺的角色,在清代法律文化傳統(tǒng)中,八股取士使得官員不懂法律,不學法律,也不屑學習法律,甚至有一種以學律為鄙的社會風氣,完全不懂律例的官員如何能夠明斷是非,這就需要刑名幕友的積極參與幫助,刑名幕友在以下幾方面參與辦案,完成任務:
(1)擬批呈詞。如田土、錢債糾紛等的當事人可以作為控告人,向官府提出控訴,經(jīng)州縣官受理后,才能開始訴訟審判程序,這要經(jīng)過兩道程序:
審查訴狀的形式。
審查控告人的訴訟條件。包括控訴人是否具備控訴的能力等,于三日內(nèi)對訴狀做出準與不準的決定,稱為“批詞”,由主官所請的幕友代筆。
(2)酌定審期,傳集兩造和人證。這一步驟是審判前的工作,“聽訟,是主人之事,非幕友所能專主,而權事理之緩急,計道里之遠近,催差集審,則幕友之責也。”可見幕友的職責是在主官聽審前做好確定審期、傳集兩造和人證、搜集證據(jù)等一系列準備工作。這其中需注意傳喚婦女必須格外的謹慎,在封建社會時期,婦女是不享有訴訟權利的,拋頭露面到庭受審更是奇恥大辱。
(3)幕后參與庭訓。幕友并不是正式職官,不能夠出現(xiàn)在庭審的大堂之上,坐堂審理案件的是主官,幕友坐在幕后聽審,具有責任心的幕友十分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滿足于從書吏的記錄中了解庭審狀況,這也使得幕友不會受書吏的蒙騙。汪輝祖說,凡犯應徒罪以上者,主人庭訊時,自己必于堂后凝神細聽,供稍勉強,即囑主人覆訓,常誡主人不得性急用刑,往往有訊至四五次至七八次者。疑必囑訊,不顧主人畏難,每訊必聽,自己也不敢有所厭煩。這需要幕友有極高的責任心耐心,以及有為民做事的抱負,否則,在汲汲數(shù)人的幕友中很難有人能做到如汪輝祖一般,聽審數(shù)年如一日。
(4)制作司法公文?!扒宕胤綄徟邪凑喾譃榭h、府、司、院四級:州縣為第一審級,府為第二審級,省按察使司為第三審級,總督、巡撫為第四審級。法律規(guī)定州縣和院兩級享有判決權。州縣有權判決笞、杖刑案件;督撫有權批準徒刑案件;中間的府、司兩級負責審核州縣上報的案件,就案件提出自己的意見,即‘看語,然后再將案件詳報上級復審(不問當事人是否上訴),并層層轉(zhuǎn)報,直到有權利做出判決的審級?!睘榱吮苊馍蠄蟮陌讣簧霞夞g詰,司法公文的撰寫有一定的技巧,這也是顯示出幕友經(jīng)驗老道的重要之處。
(5)審核駁詰案件。這是府、司、院三級官府中幕友的職責。府院司此時的只能相當于現(xiàn)今的二審,再審,要從上報的書面司法公文中看出漏洞,責任重大且難度更甚,不僅需要幕友具備更高的法律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還需要公正負責的態(tài)度。
2 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觀及其形成原因
2.1 清代法律教育
清代的統(tǒng)治階層一直進行積極的立法活動,法學研究及其作品也較為豐富。清朝雖然在官方的學校教育中有一部分法律內(nèi)容,但是由于除順治、康熙等個別統(tǒng)治者外,大部分滿清上層對律學報以輕視的態(tài)度,以及漢族人士的尊儒斥法,法律教育是不受重視的。這種種造成了清代官員不辦包括司法在內(nèi)的實務、也無力承辦的局面。然而社會需要法律,立法需要法律人才,執(zhí)法需要懂法的人,執(zhí)法者不能對法律一無所知,而官方?jīng)]有正規(guī)的法律教育途徑,在這種情況下,就使法律教育走入民間和衙門,成為一種幕府教育。這就造成了清代官方法律教育不發(fā)達,幕友的法律教育比較正規(guī)和發(fā)達的狀況。
2.2 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觀
刑名幕友是司法權力實踐的捉刀者,其用詞可以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來形容。一字之別,順序顛倒,可以讓一個人被斬首,或者重罪輕制、出人于罪,或者輕罪重判,這些種種,全部掌握在刑名幕友的手中。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觀有以下幾點:
(1)重證據(jù)?!稗k案要腳踏實地,無憑據(jù)不入詳,有疑心不落筆?!保啊盖槠谟诮Y(jié)實,證據(jù)層層期結(jié)實矣。證據(jù)不牢即為虛松,全無證據(jù)即為無骨肉,尚未推鞫,慎毋草率定案。”證據(jù)是案件罪名成立的關鍵,重證據(jù)是刑名幕友法律文化觀的具體體現(xiàn);
(2)儒者之刑名?!胺ㄒ?、人情實同一體,徇人情而違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權衡于兩者之間,使上不違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則通行而無弊?!边@種權衡,正是儒家傳統(tǒng)道德觀念根深蒂固的體現(xiàn),即司法審判不是為了申張權利、判斷是非,不過是為了化解冤仇,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安寧,法意不可違,人情亦不可違;
(3)追求福報、從寬治獄。刑名幕友中相傳“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舊不救新”。理由是:“救生不救死者,死者已死,斷無可救,生者尚生,又殺以抵命,是多死人,曰故寧委曲以出之,而死者含冤與否,則非所計也?!痹谀挥芽磥磉@正是儒家“仁恕”思想的體現(xiàn)。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之說與傳統(tǒng)的福報相結(jié)合,不輕易造殺孽對幕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2.3 刑名幕友的法文化成因
存在即合理,刑名幕友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原因,以下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清初滿貴族不通文墨。
(2)立法上繁雜的例律。繁雜的例律使得辦案者非經(jīng)過專門之訓練、專心致力于此而不能。
(3)司法上創(chuàng)設官審制。地方?jīng)]有專門的司法審判官員,審判權力的高度集中加重正印官的任務,他們本身無法兼顧各個方面。幕友精通刑名,術業(yè)有專攻,聘請幕友具有必然性。朝廷“今日責之禮樂,明日責以兵刑,忽而外任,忽而內(nèi)調(diào),是視八股朋友竟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人?!笨梢姡菘h官任務繁雜。
(4)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矛盾的復雜多元化,以及民事主體民事經(jīng)濟類案件急速增長。16、17世紀在江浙一帶產(chǎn)生資本主義萌芽,此時的法律體制,視主動提起訴訟,健訟為惡習的導向已經(jīng)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5)八股取士導致官員法律資質(zhì)先天不足,官學中沒有律學博士、學生,亦無實踐?!杜P碑文》(即學校規(guī)則),規(guī)定學生“不許干預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即有切己之事,只許家人代告”。官”與“吏”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幕友”也是與“吏”分權的需要。約束書吏是幕友的第一要務。
3 刑名幕友對于清代法律文化的影響
3.1 刑名幕友對于清代法律文化的貢獻
“法律文化就是法律的實踐活動”。清代刑名幕友對清代的法律實踐活動有切身的體驗,他們參與注釋例律、整理案例、總結(jié)司法審判經(jīng)驗、總結(jié)作幕經(jīng)驗,豐富了清朝法學理論。一部分讀書人仕途不暢以幕為進,為了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為百姓做實事而成為幕友從而曲線救國,兢兢業(yè)業(yè),從一定程度上這部分幕友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以下為刑名幕友的主要貢獻:
(1)注釋例律。清代刑名幕友曾經(jīng)是注釋律例的主力軍,清代的私家注律一度“盛極一時”,注律學家多側(cè)面、多角度、多層級、多形式的注釋律例,涉及法律史學、應用法學、法律文學、典籍考證等等學術領域,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果。并且這種注釋得到朝廷的認可,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被援用作為斷案定罪的依據(jù)。
(2)整理案例。清道光年間有一部龐大的案例匯編—《刑案匯覽》,其中收錄了大量中央刑部重大疑難案件,將刑部和律例館審議案件時提出的說帖、皇帝就案件下發(fā)的上諭及其他有關資料完整輯錄,生動靈活的展現(xiàn)了清代法制、司法審判以及民族風俗等方面。突破師爺傳授“秘本”的局限,對于立法和司法的影響不可估量。
(3)總結(jié)辦案經(jīng)驗。其中著名的著作有,萬維翰的《幕學舉要》汪輝祖的《佐治藥言》、《續(xù)佐治藥言》,王又槐的《辦案要略》,王有孚的《不礙軒讀律六種》。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幕學著作,都是刑幕中的經(jīng)驗方法技巧的總結(jié),使我們看到優(yōu)秀幕友對于行政的貢獻,對于法學的貢獻,也是更好研究清代刑名幕友的藍本。
(4)總結(jié)作幕之道。幕友非官非吏,雖然清雍正年間有轉(zhuǎn)幕為官的一線希望,但最終沒有得到有效執(zhí)行,朝廷對于幕友始終沒有明確的責任約束,幕友所遵循的更多是道德、良心以及自身的抱負所在,好的幕友可以造福一方百姓,反之道德敗壞的幕友會為禍一方。幕友多在幕后付出,功績?yōu)橹魅怂?,能夠做到盡心盡責廉潔自守實在是憑借個人的良心以及為人素養(yǎng)。
3.2 刑名幕友對法律文化的消極影響
由于幕友不在官制之內(nèi),為主人私聘,其素養(yǎng)也是良莠不齊,并不是所有的幕友都如汪輝祖一般兢兢業(yè)業(yè),事必躬親,也有幕風敗壞之人。幕風敗壞主要原因如下:
(1)家族、地域幕友網(wǎng)絡。幕友網(wǎng)絡是指幕友之間因為地緣、親緣、師緣乃至業(yè)緣等各種關系,而形成了一種牢固的關系網(wǎng)。各級衙門幕賓多為浙籍,非親即故,關系密切,成為上掛下聯(lián)的網(wǎng)絡,幕賓集團在地方行政制度中占有一席之地。幕友利用這層關系網(wǎng)絡撈取好處,包攬詞訟,顛倒是非,影響官員公正判案,最終影響到司法公正。《清宣宗實錄》為證:
道光十六年五月庚子又諭:有人奏江西藩司署內(nèi)劣幕吳雷門,盤距數(shù)十年之久,不肖州縣慕其實力,拜為老座,各屬幕友分授小戳,明薦館地,暗中分肥,其子侄、兄弟、親戚、朋友,多開紹酒南貨錢店,凡賄商要案,皆由此路關通,州縣間有不與交結(jié),其申詳文案,動遭駁飭。盡復使其子進署代辦一切案件,以至外間嘖有煩言等語。幕友襄辦稿案,不過分任檢查,原所不禁,若如所奏,把持官府,勾串招搖,無所不至,大為地方之害。
幕友盤踞一方、營私舞弊的猖狂之態(tài)可見一斑。
(2)仕途不暢者為了優(yōu)先得到官缺、好缺、肥缺而入幕。這其中滋生的腐敗也是不良幕風的一種成因。
刑名幕友與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僅僅是多傳幾次人證都會使得百姓付出不少,路費、住宿、付給衙役好處等等。一次訴訟甚至可以使一戶人家傾家蕩產(chǎn),幕風的敗壞帶給底層百姓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清代刑名幕友是社會的要求,是對執(zhí)法者素質(zhì)專業(yè)化和司法專業(yè)化的要求,是封建專制制度高度強化的產(chǎn)物。一方面刑名幕友登上歷史舞臺為清代的法律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清代法律一個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生動的角度;另一方面刑名幕友處在一個非官非吏的境地,以私人身份參與公務,視法律為工具,法律對其沒有實際的約束力,而刑名幕友敬畏的僅僅是冥冥中的鬼神,所有都要憑借自身的良知。這禁錮了幕友的發(fā)展,也禁錮了法律的研究與發(fā)展。封建制度上的缺陷是司法秩序陷入混亂的根源,“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是我們應該牢牢記取的,法律不是一種服務于統(tǒng)治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晉藩.清朝法制史[M].法律出版社,1992.
[3] 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