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乾程 貴州大學
我國白酒香味成分的形成機理及釀酒工藝的選擇與處理
□ 左乾程 貴州大學
我國釀造白酒的歷史悠久,白酒具有香味協(xié)調、醇香幽雅、甘潤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本文以白酒香味成分形成機理為切入點,結合某著名白酒品牌,重點從釀造工藝、制曲生產工藝、陳釀容器等方面分析白酒的釀酒工藝,以期深入挖掘白酒釀造工藝的價值,釀造出高質量的白酒。
白酒;形成機理;釀造工藝;香味成分
該白酒品牌的典型風格形成于傳統(tǒng)生產工藝中,即由雪水純釀、陳釀容器、土暗老窖發(fā)酵,生成了多種獨特的香味成分物質,且不同香味之間復雜有序、協(xié)調平衡。同時,該白酒香氣不是單一的物質香味,也不是集中簡單香味物質的疊加,而是沉香、醇香、酯香、酒香等香味的有機統(tǒng)一,此香味結構較為復雜,內涵豐富,層次感較強,具備久而彌芬、不濃不淡的香味特征。入口余香、經久不息,即人們常說的“留香”,且白酒回味舒暢、甜而不膩、辣不嗆喉,深受人們的歡迎。
(1)酸類物質。該白酒有機酸類化合物總共19種,含量約為70~90 mg/100 mL,其中大致有4種:①乳酸;②乙酸;③丁酸;④己酸。四種酸的含量超過總酸量的90%,其他酸類的含量較少,約48 mg/100 mL。酸類物質可以有效增加酒體中的香味成分,使香味更加豐滿。
(2)醇類物質。醇類化合物是白酒中關鍵的口味物質,其中正丁醇、異戊醇等含量較高,總醇含量與總酯含量比例為0.6︰1。在醇類物質含量高的情況下,可以有效與其他香氣組成,起到助香的作用,從而突出酒體醇厚、醇香的特征。
(3)酯類物質。白酒酯類物質達27種,是原材料中最多的一種,含量通常約為210~300 mg/100 mL,各種酯類物質相互配合,特別是乙酸乙酯具有特殊的比例關系,使白酒香味成分更為協(xié)調,口感更為濃厚。
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香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成因:①地形地貌[1];②氣候環(huán)境。③區(qū)域內海拔落差超過3 300 m,生產區(qū)域有完善的微生物體系,有利于釀造優(yōu)質的白酒。
經過長年累月的白酒釀造工作篩選、自然優(yōu)選,白酒生產區(qū)域中空氣環(huán)境、釀造車間等多個場所,尤其是制曲房、生產窖池已經形成了復雜、豐富、趨于穩(wěn)定的微生物區(qū)系,在區(qū)系中生成了大量的釀酒功能菌,見表1。不同的釀酒功能菌具備對應的酯化生香作用,通過發(fā)揮微生物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促使原材料在發(fā)酵過程中產生香味成分物質[2]。
選擇獨特的白酒釀造工藝,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選擇恰當的釀酒原材料,堅持“有機”“生態(tài)”“綠色”的釀造原則,以保障白酒的品質;②科學運用“老五甑發(fā)酵”的釀酒工藝,生產周期為1年,在首年九月份開始立窖,第二年七月進行挑窯,其生產過程有6個,即立窖、破窖、頂窖、圓窖、插窖和挑窖,其周期約24天;③做窖使用熱擁法,用56%的低水分入池,入池溫度控制在18 ℃左右,入池溫度應相差2~3 ℃;④釀造工藝應做到細致、仔細,確保發(fā)酵的平緩性;合理運用中高溫進行培曲,搭配使用大曲;引入老泥封窖工藝,科學增加窖泥、酒醅接觸面積,避免其他雜菌進入,保障發(fā)酵的正常進行,利用回酒發(fā)酵、雙輪底發(fā)酵等新型釀造工藝,以提升釀造白酒的品質。
表1 微生物區(qū)系功能菌表
白酒的常見原材料有豌豆、大麥等,經過去除雜物、粉碎后,加水拌料,人工踩制成型曲坯,再利用曲室控制其溫濕度,經由上霉、晾霉、潮火、大火、收火和晾曲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培養(yǎng),從而使白酒具備濃郁、清芬的曲香。制曲生產工藝應特別注意曲坯的厚度,保障其軟硬適中、六面光滑,水分保持在40%左右,培菌制曲中堅持以下原則:前緩(慢)、中挺、后火緊。
傳統(tǒng)陳釀容器可增加酒的香味,該白酒使用荊條老酒海,是該白酒生產區(qū)域的特產,這一容器可升華酒質。酒海子具有厚重、渾圓的特征,可以幫助其發(fā)揮諸多物理化學反應,使酒體在歲月流轉中積攢香氣,達到歷久彌香的效果,彰顯出白酒獨特的魅力與風格。
我國白酒香味獨特,其原因在于香味形成物質、條件與其他酒類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釀造過程中,應結合市場需求,提升白酒香味的典型性,使其具備獨特的吸引力,從而拓寬白酒的銷售途徑。
[1]王貴玉.高溫麥曲對遼香型白酒風味的影響——遼香型白酒遼—酒工藝特點解析之一[J].釀酒,2014(3):12-13.
[2]梁麗靜,李進,吳東梅,等.基于信息 理論的濃香型白酒香味成分復雜度分析[J].中國釀造,2016(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