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是借助學案為教學載體,它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僵化的模式。中小學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是它符合國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要求;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但是學案教學在實踐中存在著削弱教師獨特的課程理解和教學能力;將學案異化為背誦案;拉大學生間的差距等問題。
【關鍵詞】學案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 同質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124-02
一、中小學學案教學模式概述
1.中小學學案教學模式的產(chǎn)生背景
在信息化和知識化社會背景下,終生教育成為一種趨勢,為此要求學校在給學生提供學科基本知識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為此許多研究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情況,做出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推行學案教學,試圖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案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制定前置行為問題學案,讓學生借助于學案自學,然后針對無法解決的問題與老師進行探討。
2.中小學學案教學模式的特征
(1)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
教學不是單純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構建一個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典型就是導學案。借助于學案的前置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探討實現(xiàn)自主學習,然后老師針對學生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凸出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
(2)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
目前的中小學主要教學任務仍然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視。學案教學“相信學生”的特點實現(xiàn)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上知識,從而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3)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
學生的學習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影響還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很大。在學案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討論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小學課堂中學案教學模式運用優(yōu)點
1.學案的運用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中小學學案教學本質在于改變傳統(tǒng)的“師授生受”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第一步,自主嘗試。主要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進行聯(lián)接,讓學生根據(jù)舊知識去解決一些新知識。第二步,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完成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部的成員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的思路,對相關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第三步,分享交流。在建立自主嘗試和合作交流之后,組內形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并提出無法解決的問題。第四步,老師總結點評。主要是老師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補充和強調,對學生理解深度不夠的地方進行總結。學案教學是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了改變。
2.學案的運用符合國家對于教育的要求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模式也在進行相應的改革。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強調學習的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是新形勢下對教育的要求。為此要求教育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探索中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政府對教育的總體要求是賦權增能,建構自主學習模式,為中小學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3.學案的運用符合新課標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教育應該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用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指導學生的學習。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是在原有基礎上以構建主義為理論,教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加快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自我認知的建構進程。建構主義還強調在建構的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為基礎,進行合理設計,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達到建構新知識的目的。
三、中小學課堂中學案教學模式運用的弊端
1.學案實踐中的同質化削弱教師獨特的課程理解
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師資和經(jīng)費的限制,有些學校在實施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無法制定符合不同學生特點的學案。同一種學案在一個學校、一個地區(qū)同時推行,導致學案同質化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這種過度的同質化也會削弱老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和教學能力。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學案,也無法根據(jù)學生接受程度的不同而設計學案。
2.學案實踐中的機械性拉大學生間的差距
先學后教的學案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由于學生在知識的理解能力上和信息的獲取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推行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馬太效應”,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于這種模式的接受能力更強,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由于學習能力不足就顯得力不從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因為知識理解問題、信息獲取問題的差異,進一步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
3.學案實踐中的封閉性使其異化為背誦案
在學案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少,學生會認為只要掌握了學案上的知識,就能準確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意義,這樣就導致學生會形成在課前進行填學案,課后進行背學案的學習方式。學生無法真正掌握這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這種對學案的機械背誦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嚴建農(nóng).“學案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 中學生物學,2015(03).
[2] 王雅芬. “學案導學”在英堂教學中的運用[J].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13(12).
[3] 覃偉合.中小學學案導學模式初探[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2(01).
[4] 馮玉法,莊鑫,胡貴和.對“學案導學”的一點見解[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Z2).
[5] 孫小明.“高中數(shù)學學案導學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 數(shù)學通訊,2011(17).
[6] 蘇光潔.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學案導學初探[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08).
[7] 徐新福.構建“學案導學法”教學模式的探討[J].生物學教學,2015(05).
[8] 樓松年.“學案導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10).
作者簡介:謝聰(1993年01月),女,漢族,安徽省,碩士,小學教育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