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花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誦讀實踐中增強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闭Z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本文以小學語文課堂為陣地,探索如何培養(yǎng)、提升學生敏銳的語言感知能力,讓語文教學跳出“少慢差費”的怪圈,通向快樂閱讀的彼岸。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元并舉;語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覺?!眳问逑嫦壬舱J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可見,語感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小學語文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教給學生“讀”,引領學生“悟”,讓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為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和語言素養(yǎng)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巧借動感,創(chuàng)設語感的培養(yǎng)契機
語感是一種語言感知能力,尤其是兒童時期,是良好語感形成的關鍵期。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從孩子主動認知角度進行引導,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廣泛的閱讀興趣。而小學生直觀思維較為活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加入視頻、圖片、音畫等材料,以動感十足的導入敷設溝渠,挖掘源頭活水,語感自然會水到渠成。
《西湖》一課教學,優(yōu)美的文字細膩地描繪了西湖的山山水水,營造出了一種詩意的美妙境界。教師在教學中,希望學生行走其中,能夠擁有詩意的感受。師:今天,老師特地去租了一條大船,和同學們一起泛舟西湖之上,一起走進西湖,領略西湖清麗的美景!接著,利用多媒體出示西湖風光圖片,一張張色彩鮮明的圖片,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澳男┚吧钗悖俊薄澳阌惺裁大w會?”學生思考后,再回歸到文本,對西湖的喜愛真的油然而生了。接下來,在第三小節(jié)學習中,教師再度創(chuàng)設情境。師:現(xiàn)在我們開始自由活動了,去你喜歡的地方,好好讀一讀吧!在這樣的交流氛圍中,學生激動起來,興奮起來,伴隨著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西湖美景已經(jīng)悄然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孩子們的形象思維,啟發(fā)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心視像”,學生行走在文本間猶如泛舟于西湖之上,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語言與文字之間才能建立起紐帶。
二、領悟美感,搭建語感的培養(yǎng)平臺
大學問家朱熹曾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讀后理自見得?!比~圣陶先生在精讀方面有過這樣的看法,“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梢?,讓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感能力,就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讓學生了解一個字的意義,感知一個詞的情味,品其形、摹其貌、悟其神,在反復的品讀感悟間,文字之美便會浸潤孩子的內(nèi)心。
《桂花雨》一課教學,從“品”入手,引導學生領悟字里行間流露的美。師:當“我”念中學時,我?guī)е贾莸墓鸹ńo母親,母親怎樣說?生: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師:母親這樣一說,你的頭腦里立刻有哪些疑問?生: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到底有多香???生:為什么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香呢?誰來說說你的理解?生: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生: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 桂花的香氣里。師:同學們讀一讀這兩句,看有沒有特殊的發(fā)現(xiàn)?生:都用了“浸”這個字。師:你們真是火眼金睛啊,既然都用了這個字,你能讀出這個字蘊含的深意嗎?生:表現(xiàn)了花香彌漫之久。生:表現(xiàn)了花開時間之長。師:一個“浸”字,還真有講究。如何讀才能讓我們每個人“浸”如花香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讀起來,香氣在課堂上、在學生的心坎上漣漪微起,歷久彌香。
美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必要情感體驗。學生只有從文字中品出美,才能從心底生發(fā)出情,對詞語的解讀才是鮮活、深刻的。學生對這種準確、傳神、精妙詞語的探究過程,正是語感建構的最好平臺。
三、升華情感,強化語感的培養(yǎng)渠道
語感的形成,不能僅僅依賴老師對字詞、語法的講解來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表達和運用。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渠道,開辟道路,在讀寫結合中,注重情感的滲透,強化學生的語感。
《艾滋病小斗士》一課教學,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設計“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師:同學們想象一下,恩科西這幾年是怎么活過來的?生:艾滋病魔折磨得他骨瘦如柴,他行走都很困難,但他相信自己能戰(zhàn)勝艾滋病魔,他“挺”過來了。生:由于艾滋病的折磨,他吃每餐飯都很困難,但他咬緊牙關,硬是“挺”到了上學的年齡。師:看來一個“挺”字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假如恩科西是我們在座的同學中的一員,你作為他的同學,會對他說些什么呢?學生的情緒被感染了,有的筆尖沙沙作響,在紙上寫下想說的話;有的小聲討論,表情中流露出無限的關懷和同情。準備好后,教師讓學生讀出自己想說的話。生:恩科西,面對病魔你不是退縮,而是坦然接受,你是勇敢者的代表。生:親愛的恩科西,面對隨時降臨的死神,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相信你的精神一定會感染更多的患者,讓他們在疾病面前站起來,向命運挑戰(zhàn)……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激起學生關愛之情的基礎上,巧妙安排說話、寫話訓練,一詠三嘆,恩科西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清晰,小斗士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學生心中,讓語感的形成由潛意識變成顯意識,將內(nèi)在的潛能換成外在的表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語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語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巧借動感,領悟美感,升華情感,在反復的朗讀、品析和讀寫訓練中逐漸滲透,因勢利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構建充滿生命活力和朝氣的語感課堂。
參考文獻
[1]李明中.談小學語文的語感培養(yǎng)[J].安徽教育,2007(6).
[2]周玉莎.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J].貴州教育,2004(5).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