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要:首先我認為音樂教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非常的重要,目前我國不斷要求的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一貫的填鴨式的只給學生們灌輸知識和技能,也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情感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那么在音樂教學中我認為要以提高學生的情感世界進化他們的審美和心靈為目的,使學生們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境界所吸引,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受教育者培養(yǎng)熱愛音樂、藝術和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音樂教育教學;“情感”培養(yǎng);創(chuàng)建課堂情境;陶冶情操;提高審美
一、引言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什么叫做“情感”?情感在音樂中又是怎么樣的存在?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問題。音樂產生于人們的生活,但是又比我們的生活更加生動,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極易引起我們的某種共鳴,它符合我們的審美,而讓人感受到美是它最核心的東西,所以要讓音樂作用于學生們的情感世界,在學校課程里音樂課應該讓學生們通過去欣賞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讓學生能體會到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讓學生被這種情景吸引,和音樂中的東西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開發(fā)學生們的智慧,讓學生們養(yǎng)成積極樂觀,情操高尚的生活態(tài)度!
“情感”是什么?情感不是客觀存在的,它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筆者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它能夠成為行動的動力,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一定的情感能夠激發(fā)起相對應的意志能力。情感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的,認識可以起到整理,組織情感的作用,但情感又是認識的催化劑,它影響著人的認識,能夠推動認識活動的發(fā)展,豐富認識的內容。情感又具有能動性,他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樂于去學習音樂,還可以獲得自己精神的滿足,這樣下去學生們就可以更加積極的去學習音樂,去熱愛它。
(二)中小學生的情感特點。
在校實習的這一段日子,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小孩子由于生活條件好和家長的溺愛,都有性格上一定的缺陷,容易沖動,控制力弱,不團結同學等。而隨著他們年齡不斷的長大,認識的新同學新朋友越來越多,他們對自己的情感控制能力也逐漸的加強起來。他們能夠遵守學校的紀律要求來約束自己,能明白自己該去做什么,而什么事情這樣做是不對的。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到事物、情景的影響,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會明顯表露出來。在低年級學生身上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而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豐富、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及自我意識水平的提高,學生情感的穩(wěn)定性也會增強,產生了較長時間能夠影響他們整個行為的情感體驗。
在到學校學習期間,學生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里度過,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的集體社會,在這里能改變他們影響他們的因素也變得復雜起來。成績好壞和在集體中的地位與同學的關系等,也會使學生產生各式各樣的情感體驗。學生們體驗著與別的孩子在一起的快樂,也體會著集體活動中給他們帶來的那種和諧幸福感。表現(xiàn)好的同學會受到表揚,而那些調皮點的則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之間的評價也影響到孩子們的感情世界,但這些都是他們成長的過程。學前兒童一樣也有直觀性,他們的情感主要和具體事物的形象相聯(lián)系。他們的閱歷淺看待一個東西都只會看到表面現(xiàn)象,這些表象也會是他們情感變化的主要因素,同樣也是成長所不可缺少的東西,讓孩子們產生更多的體驗。一般,低年級學生對人和事物的態(tài)度和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相反,中高年級學生對人和事物的態(tài)度則會越接近于事物內在的特征。社會情感也逐步發(fā)展。學生的道德感、理智也逐步發(fā)展起來。
二、音樂教學中情感的培養(yǎng)
學校中的音樂教學活動,是受教育者在教師們有目的的引導下積極的探索求知的過程,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認識求知活動,而人們在生活中的智力勞動更需要情感作支撐。教師們積極的投入和設計的有情趣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能夠不時的燃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們打開心靈的窗戶,在情緒的不斷變化中,享受音樂的美感,陶冶高尚的情操,真正能夠達到以情感人的教育教學目的。
學校里的音樂課程不僅要教會孩子們唱歌,還應該教會孩子們應該有什么樣的審美觀是正確的,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那么學生們就能被音樂中的內在所吸引,與他們欣賞的作品產生共鳴,進而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通過音樂的學習有助于影響學生的一生,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呢?
(一)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是了解一首優(yōu)秀的作品的不可不知道的,它是創(chuàng)作家為什么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的首要條件,那么在講解一首作品時首先要講解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們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再進行欣賞或者教唱,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去了解學習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優(yōu)秀的作品凝聚著創(chuàng)作者濃烈的的思想感情,高尚的人品和使人感動的美,這些都是豐富的精神食糧,是我們能夠培養(yǎng)出學生們良好的品德,開展情感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教材。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去開發(fā)音樂中的情感的一面,讓學生欣賞音樂的品味提升起來。比如,欣賞海頓第五交響樂章交中的《驚愕交響曲》這一樂章時,學生能夠從名稱里看出這首樂曲的大概所要表達的含義,但是學生們不知道這首作品的由來及作曲家當時創(chuàng)作時心理的情感,它是在什么樣環(huán)境里所寫下的。我對學生們講解是在一次聚會上,海頓和樂手們?yōu)樵S多貴族演奏,那些貴婦們聽著聽著就都瞌睡了,這時整個樂團都爆發(fā)出了比以前強烈的合奏,再加上鼓的強烈猛擊,好像驚雷響起,那些瞌睡了的貴婦們驚訝的跳起來,于是這首作品就取名為了《驚愕交響曲》。在講完了作曲背景的前提下,我才讓學生們開始欣賞,讓我驚喜的是,學生們都知道在欣賞作品之前都安靜的趴在自己的桌子上,模仿貴婦們在瞌睡時候聽著音樂會的情景,以能夠更好的體驗作品表達出的情感。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創(chuàng)作背景講解的重要性,先給學生們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后再進行欣賞,會起到不可想象的好效果。
(二)教師深情的示范。我認為,想讓學生們在教學中更好的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首先教師們自己對情感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它會直接的影響著學生們的情感,起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深情演唱也是學生們體驗歌曲的魅力的最直觀的最快速的方法。學生通過老師的示范會對這首歌演唱時的節(jié)奏,技巧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下來的歌曲的學唱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這些示范也需要我們教師有很好的音樂素養(yǎng),這方面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改進了。教師們聲情并茂的范唱對學生們來說也是難得的精神享受。古人有曰"歌歡則聲與樂諧,歌戚則音與泣共。"說的就是歌聲的感染作用。可見教師們的有效的范唱很重要。對于師生之間的關系來說,教師們要設計有效的課堂環(huán)境,必須要有學生們的積極參與,要求學生們主動的參與進來,必須作學生們尊重,愛戴的老師。俯下身來,同孩子們一起看世界,這句話,將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們的情感交流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endprint
在示范演唱的過程中,我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而真正發(fā)揮能動性的是學生們,在論文的開始我提到中小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征,第三點就說到:他們不僅因為受到不好的評價而不開心,受到對自己較高的評價而開心,但是這些或好或壞的場景都是他們難得的情感體驗,更能促進他們情感的升華,去激勵他們去更加努力的做好任何事情。教師要捕捉身邊積極的人和事,并利用它們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們去體驗音樂中的美和發(fā)現(xiàn)音樂中蘊含的美,并用音樂中積極的一面的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人和事。要利用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新鮮感,要鼓勵他們去學習而不是壓抑。例如,在示范演唱后,讓學生們去自由發(fā)揮,去盡情的釋放他們的情感想象力,這時不同的同學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會安靜的閉上眼睛,而有的則會更有力更加大聲的去表達,我們在課堂上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感到高興,這些一點一滴都是我們教學上的成功。人都是感情動物,當學生們遇到自己喜歡的歌,他們也會興奮起來,會激動的大聲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們去唱,萬萬不可去壓制他們,讓他們的熱情得到有效的釋放,然后再去糾正他們演唱時的方法或者別的東西。讓想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與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改變與適應。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才真正體會到音樂課的快樂無限。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運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做到更好的去運用它,加深我們對它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努力更有信心的去實施。當學生未來回想當初的時候把我們當成他們的情感導師,讓他們用更加豐富的感情去面對未來所發(fā)生的一切,如果畢業(yè)以后我還有幸去從事這份行業(yè),我一定會用心把它做好,把情感教育在音樂課堂上的運用放在我音樂教學上的首要位置,這是我工作幾個月來最深的感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身心健康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使音樂課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讓他們成為情感豐富,愛心四溢的創(chuàng)造者。讓學生們去有感情的去學習歌曲,去感受音樂中的情感,以至于影響他們用內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東西,情感的世界得到豐富,才能更好的得到成長,為學生們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面對以后的人生路上才能理性帶著情感去感受生活去探索自己要走的路。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著.《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 [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4]《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J] 編.第三、四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5]李德隆.高師音樂教育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