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權激勵未脫離傳統(tǒng)的金錢激勵,而經理人的需求并不局限于金錢。這種激勵制度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勵內容和經理人的需求不匹配。文章以非效率投資為切入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內部控制對股權激勵引發(fā)的問題產生了有效約束,股權激勵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內部控制建設,得出實施股權激勵應當與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相結合的結論。
【關鍵詞】股權激勵 激勵理論 內部控制 投資效率
一、引言
自2006年9月30日我國發(fā)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起,學者們對股權激勵制度是否提升企業(yè)價值的問題爭論不休,但鮮有文章從股權激勵這一制度的本質特征進行分析。一方面股權激勵制度仍是契約理論的范疇,股東通過讓渡管理者一部分不固定的溢價收益,換取經營者提升企業(yè)業(yè)績的動力,這種代理關系的存在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代理問題。另一方面股權激勵雖然作為一種長期的激勵制度,本身并沒有脫離傳統(tǒng)的激勵理論。傳統(tǒng)的激勵理論認為人僅關注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股權激勵僅僅是經濟利益的分配方式不同。
在公司制作為主要企業(yè)制度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監(jiān)督與激勵視為解決代理問題的兩種常用手段。本文選取內部控制作為監(jiān)督制度的代表,選取股權激勵作為激勵制度的代表,以非投資效率為切入點,得以一窺監(jiān)督與激勵這兩種治理手段在治理代理問題中的相互作用機理。
二、股權激勵對非投資效率影響的理論分析
股權激勵對非效率投資的抑制作用是基于以下假設:在所有者經營者利益目標一致的基礎上追求企業(yè)價值的最大化,從而促使經理人投資于凈現(xiàn)值大于零的項目,抑制非效率投資。但這一假設要求經理人的私人利益增長是企業(yè)利益增長的函數(shù)。麥克利蘭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種: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和情誼需要,股權激勵這一制度并沒有脫離金錢激勵的本質,經理人的私人利益增長與企業(yè)利益增長難以達到同步,這種不同步會受到經理人控制程度的影響。
當經理人對企業(yè)的控制力較弱時,經理人更傾向于獲取金錢利益而非個人成就。此時股權激勵通過降低代理成本,使得代理人在投資于凈現(xiàn)值小于零的項目時獲得的利益縮水,或者使經理人迨于投資更多凈現(xiàn)值大于零的項目達成的閑暇成本增長,轉而去追求企業(yè)價值最大化帶來的股權收益。鄔展霞(2006)發(fā)現(xiàn):盡管經理人持股對非效率投資有抑制作用,但經理人并未完全按照公司的利益進行投資,仍有不少私人投資,說明經理人私人利益的縮水和閑暇成本的增長是有限的,需要相關制度進行監(jiān)督控制。
當經理人對企業(yè)的控制力較強時,經理人依靠權力左右公司的投資決策,建立與增加公司價值相悖的“經理帝國”??刂茩嗟脑鰪姙榻浝砣诉_成情誼需求提供了條件,為了義氣交情的經理人可能做出違反經濟效益原則的投資決策,在我國,人情觀念的廣泛傳播為經理人提供了道德支持。
三、內部控制與股權激勵相結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內部控制是以審計委員會為主體,對公司董事會負責的全員參與的內部監(jiān)督體系。就內部控制對投資效率的影響,李萬福等(2011)發(fā)現(xiàn)內部控制對投資不足與投資過度都有抑制作用。與股權激勵進行利益驅動的抑制方式不同,內部控制強調制度程序的監(jiān)督作用,致力于合法合規(guī)提高企業(yè)的投資效率。
羅付巖等(2013)指出投資不足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過高的融資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股權激勵的作用在于調動經理人的積極性,從外部環(huán)境中捕捉投資機會,良好的內部控制與股權激勵制度相結合,可以緩解投資不足問題。一方面,有效的內部控制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進而緩解了因資金問題導致的投資不足,為經理人的積極投資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的信息共享系統(tǒng)為治理層獲取投資信息提供了條件,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在代理人選擇能夠獲取更多私人利益的投資項目而放棄增加企業(yè)價值但更少獲取自身利益的投資項目的過程中,內部控制的授權審批能對此過程形成約束,增加了管理層謀私利的成本和風險。此外,對于經理人減少投資以降低其擔責風險的行為,內部控制的業(yè)績評價制度能及時發(fā)現(xiàn)經理人的懶惰行為并進行約束。
林鐘高等(2016)認為過度投資主要來源于信息不對稱,經理人正是憑借信息優(yōu)勢占有現(xiàn)金流達成其個人效益最大化。股權激勵通過降低其代理成本抑制非效率投資,當經理人的個人利益遠大于股權激勵所能獲得的利益時,仍會侵害股東利益。內部控制從三方面對經理人進行約束:首先,內部控制較好的企業(yè),其經理人的現(xiàn)金持有行為受到董事會更為嚴格的程序控制;其次,經理人為滿足私欲建立的“商業(yè)帝國”,投資決策的不科學會對企業(yè)業(yè)績產生消極影響,經理人通常會運用權力進行盈余管理,內部控制的授權審批制度可對扭曲會計信息的行為進行約束,增加經理人會計舞弊的成本;最后,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使得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受到質疑,董事會會加強對內部控制的建設以及對經理人的監(jiān)督,約束經理人的不正當投資行為。
同時,高管人員在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執(zhí)行過程中扮演“中心人”的角色必然會影響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實施股權激勵能有效促進企業(yè)的內部控制建設,這種促進作用來源于內控制度內外監(jiān)督兩個方面。一方面,經理人為達到金錢或權力需求都需要在公開信息披露中維護公司的完美形象,以獲得更多投資機會。而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直接影響了公司股價,可能為公司帶來融資約束,良好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則可獲得更低的債務資本成本。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系統(tǒng)對合法合規(guī)等風險控制的優(yōu)勢更能為管理者所接受。為達到相應的績效目標,管理者勢必要對企業(yè)內部的組織機構、人力資源做出調整。因此加快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也是經理人迫切需要的。
四、結論
本文從經理人需求層次的的視角探討了股權激勵實施效果差異化的原因,指出激勵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勵內容與經理人需求不匹配。而經理人需求的個體差異又決定了激勵制度難以做到完全適應經理人的需求,因此,建立制度準繩防范這種激勵內容與經理人需求的偏差就十分必要。外在環(huán)境對內部控制建設的監(jiān)督和內部控制自身的優(yōu)越性使得股權激勵制度和內部控制相結合具備了可行性。本文為我國企業(yè)實施股權激勵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鄔展霞.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對投資效率的影響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8):209-211.
[2]方紅星,金玉娜.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與非效率投資: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jù)[J].會計研究,2013(7):63-69.
[3]羅付巖,沈中華.股權激勵、代理成本與企業(yè)投資效率[J].財貿研究,2013,24(2):146-156.
[4]林鐘高,陳曦.現(xiàn)金持有水平、內部控制缺陷與過度投資[J].財經科學,2016(11):114-124.
作者簡介:張燁(1993-),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生,研究方向:內部控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