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暉+孫承鋼
摘要: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呈爆炸性增長,但是票房收入最高的一批影片中,都是動作電影、科幻電影等商業(yè)屬性明顯的電影。電影制作團隊不斷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制作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夠預見到商業(yè)回報的商品。這一現(xiàn)象對于電影本身的發(fā)展是不利的。電影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是能夠給予觀影人群一種人生感悟和情感升華的藝術。《岡仁波齊》作為近年來少有的,能夠憑借內(nèi)容創(chuàng)新引領票房的一匹黑馬,足夠引起電影行業(yè)的重視,本文將簡要剖析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岡仁波齊》 紀錄式劇情片 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5-0123-03
在中國電影市場增速逐漸放緩的2017年,有一部小眾的紀錄式劇情片,在上映首日僅以1.99%的排片量開畫,卻以51.47%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面對《神奇女俠》《變形金剛5》等優(yōu)秀商業(yè)影片的競爭壓力,依舊以超高上座率和口碑獲得越來越多矚目,截止2017年7月7日,累計票房已經(jīng)突破了七千萬,遠遠超過了張揚導演對于三百萬票房的預期值。這樣的數(shù)據(jù)足以引發(fā)我們對當下中國電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部紀實類劇情片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
影片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幾位藏族人結(jié)伴同行前往神山岡仁波齊朝圣,一路磕長頭、一路風餐露宿,每個人都比最初出發(fā)時瘦了一大圈,尤其是九歲的小女孩扎西措姆,原本圓乎乎地小臉在這段長長的徒步旅行中消瘦,取而代之的是她長高了,臉上總是帶著稚嫩卻堅定的笑容。
整部電影節(jié)奏緩慢,臺詞對話并不多,把一種安靜地、簡單地、虔誠地藏族生活還原在大熒幕上。電影不只是在講述一種宗教信仰,而是在描繪一種與當下城市里截然相反的另一種生活,一種樸實無華卻處處高貴的生活,這種高貴源于故事主角們的堅定信仰而產(chǎn)生的一種愛的力量,這種愛不是通常所能理解的個人之愛、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這種愛既包括這些,也超脫于這些之外,是一種藏民心中根深蒂固、不可褻玩的神山大愛。
探究這部影片的成功之因,離不開討論影片本身所具備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有關——真實性和哲學性[1]。這兩個特點,也是紀實類劇情片的獨特魅力。紀實類劇情片同時兼具紀錄片和劇情片,這兩種電影類型所包含的特質(zhì),在盡量無痕處理劇情和人物命運跌宕起伏的同時,達到二者在藝術手法上的和諧共存。
一、以真實性震撼心靈
就影片《岡仁波齊》來說,它以紀錄性的表現(xiàn)形式為主,戲劇性元素為輔。其真實性體現(xiàn)在詳實記錄藏民的生活上,這種生活不僅僅是指真實還原藏民衣食住行的方式,而是生活領域所涵蓋的各個方面,包括藏族的衣食住行、藏民的人際關系等,可以說觀影《岡仁波齊》的過程就是大眾對西藏文化的一種學習和對藏傳佛教文化原汁原味的解讀,我們在滿足自己對西藏文化的好奇的同時,逐漸消除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誤解。千百年來,他們既不野蠻殺伐,也不崇拜“迷信”,而是用一顆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心,以腳踩大地、踏踏實實的樸實姿態(tài)生存在那片神秘的青藏高原上,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成就了他們堅毅的心靈,真誠而善良。
紀錄片對場景和角色的還原度極高,因此其電影內(nèi)在的真實性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影片《岡仁波齊》的畫面效果雖然失了好萊塢大片的特效科技感,卻呈現(xiàn)出另外有一種厚重的真實感,當這種真實感與劇情片所刻畫的戲劇性故事相碰撞時,產(chǎn)生了引人深省、耐人尋味的效果。所以,討論紀實類劇情片的特點,首先逃不開討論其影片的真實性。
(一)場景的真實性
《岡仁波齊》講述的是尼瑪扎堆等十一個藏民在2500公里朝圣之路上發(fā)生的故事,影片的導演張楊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們整個拍攝團隊,隨著這支朝圣隊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進行全程真實記錄,光拍攝就花費了整整1年,無論吃住還是工作,我們?nèi)潭荚谶@條實實在在的朝圣路上進行。對我們而言,比拍攝電影更困難的是不得不在極端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因為這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的生活。”[2]
正因為電影團隊沿途如實的記錄,使得觀眾在觀影時不僅可以欣賞劇情特有的故事,同時也可以跟隨電影畫面欣賞真實的西藏風景。這一條朝圣之路是獨特而鮮活的,首先它充滿了變化,它除卻拍攝印象中青藏高原特有的青山連綿和藍天白云外,更多的是在向觀眾展示朝圣途中每日不同的景色,或晴或雨、或陰或陽,一年四季皆在其中。其次它充滿了宗教色彩,佛教的神秘感在藏民一步一叩首的虔誠中被一層層撥開,因其真實記錄了隊伍里的每個人朝圣的經(jīng)過和心情,才給了我們一次殊勝地、深入地了解藏民信仰的機會。
影片開場展現(xiàn)的是藏民生活的村落——普拉村,村莊不大,既沒有城市里車水馬龍的喧鬧浮華,也沒有中原土地的肥沃富饒,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種簡單到極致的樸素生活,我們可以看到藏民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生,看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生活,用手捏糌粑做主食,用動物的皮毛做衣裳,用自己劈的柴做飯取暖。
紀錄的視角總是會更令觀眾身臨其境,當我們真切地去觀看母羊生小崽時的傳承,看宰殺牦牛時的鮮血,看藏民們生活在高原的不易,看萬物生生不息地循環(huán)成長,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真實。
隨著劇情推移,場景由村莊變成綿延無邊的公路,有國道的路標替他們紀錄朝圣的路程,他們走得很慢很穩(wěn),也很堅定無畏。一路上,四季在變化,隊伍經(jīng)歷了狂風驟雨,也經(jīng)歷了草木春生,遠處的神山漸漸清晰,有白雪皚皚的山頂圣潔,也有群山連綿的青藏美景,有冰凍地湖泊,也有湛藍地天空,有五彩斑斕的經(jīng)幡,也有藏民傳統(tǒng)天葬的儀式,導演的鏡頭干凈利落、自然寫實,以藏民的腳步,帶著觀眾完成這一次漫長的朝圣之旅。
(二)演員的真實性
影片的主要人物就是一起去朝圣的同行者,有為了完成父輩遺愿的中年人,有替哥哥實現(xiàn)夢想的長者,有即將臨盆的孕婦,也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每個人看似家庭不同、所行的原因不同,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們集合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共同踏上朝圣的旅途。endprint
導演并沒有選用大牌明星作為演員來賺取觀眾眼球,這一行人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土著藏民。老祖宗傳下過一句話: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是因為一個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jīng)歷過的事情,都會如實的記錄在他的身體里,最終形成他的樣貌,他的氣質(zhì),他獨特的思維模式,甚至這些還會牽扯在他的命運里,寫進他這一生。因此,再高超的化妝術也難以畫出藏族人特有的面容,他們從出生便在那片高原上生活,每一縷風都會變成刻筆,把他們刻畫的無比真實,高原紅、被風吹得皸裂地皮膚、黝黑的膚色、純真樸實地笑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他們說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神情,都毫無修飾、不染世俗,都如實的反映出他們的內(nèi)心,這是演技再出神入化的演員也很難表演出來的。比如屠夫在喝了酒之后說:“我因為殺了太多的牛,心里難受,喝些酒能好點”。話說出來的那一刻,和他白天殺完牦牛的表情都是一樣的,難過和無奈交織的語氣,一種敬畏自然、眾生平等的文化信仰就這樣被表達出來,真實不做作。再比如他們每個人走路的姿態(tài)都有些相似,甚至包括孕婦和小女孩,在朝圣時她們跪拜的樣子,從背后看去與男人們竟是有八九分相同的。這是因為磕大頭的姿勢并不是在這一年多的朝圣途中能練就的,而是經(jīng)年累月的積累而成,使得這個動作深深扎根在他們身體里,自然而然地做出來,外人很難復制。
這就是紀錄片的優(yōu)勢,在真實的場景里,一群真實的人被鏡頭記錄下來,觀眾從他們的一舉一動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在這種真實的沖擊下,一切虛假都如泡影般不堪一擊,于是,當藏民們的生活和思想被記錄在大熒幕上時,觀眾體驗到了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洗禮,一種強大的力量便由此形成,若星星之火、終于燎原。
二、以哲學驚艷思維
紀實性劇情片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哲學性。一部電影的內(nèi)在價值很大一部分會體現(xiàn)在影片對人性的解讀上,因此藝術家不會無緣無故把一件事或者一些人推上大熒幕。紀實性劇情片由于對真實環(huán)境的還原度較高,將某種特定環(huán)境下所發(fā)生的真實事件呈現(xiàn)在大熒幕上,加之其對某些情節(jié)和人物的合理設計,這種在突發(fā)事件中,人物所做出的選擇會引導觀眾主動思考人性和人生,這種思考往往會更趨于哲學性、直接性?!秾什R》是一部的成功也體現(xiàn)在它對觀眾思考方向的正確引導上。
藏傳佛教中本身就包含豐富的哲學觀,其中包括人生觀、生死觀、因果論等觀念,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蘊含的辯證統(tǒng)一論、矛盾論、發(fā)展論等不謀而合。影片《岡仁波齊》通過展現(xiàn)藏民朝圣這一行為,把對藏傳佛教的正確解讀角度呈上大熒幕,使得觀眾可以對藏傳佛教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從而引發(fā)大家對人性的深刻思考。
(一)敬畏眾生的因果論
《岡仁波齊》處處體現(xiàn)因果論,這種因果論是一種正確的、無關迷信的價值觀念,當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領悟萬物因果、循環(huán)有序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對世界產(chǎn)生敬畏之心,做事做人都有道德約束和行為底線,對當今社會具有積極的影響力。
屠夫江措旺堆決定去朝圣的原因是他自認為殺孽深重,希望通過自己虔誠的努力來減輕罪惡。這種觀念對于未接觸佛學的人來說很難理解,因為在當今的法治社會下,人們認為殺了人才會被判刑,殺些豬狗牛羊并不算什么,談不上罪孽。可在佛教文化中,因果論是其根本性的觀念之一,是屬于佛教的基礎理論,是佛教的核心。佛學認為:因果規(guī)律并不是佛陀所規(guī)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佛陀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罷了。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3]
因此,藏民們認為眾生平等,因果有序,殺一頭牛和殺一個人一樣,都會造成殺孽,這種孽會形成業(yè)障,今生或者來世,終會報應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這是一件很大的事,是盡量不要去做的事情。
當我們客觀去看這個思維方式的時候,其實它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生存法則,萬物共生共存,正如狼吃羊、羊吃草的循環(huán)法則一樣,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也必須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里,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里所強調(diào)的適度原則。眾所周知,地球的環(huán)境日益惡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破壞,溫室效應、土地荒漠化、海平面上升等不尋常的氣候日益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這源于人類對于自然的過度使用,有因就有果,當行為超出了自然規(guī)律時,就會產(chǎn)生相關的“報應”,這個惡果要人類自己承擔。
佛教的因果論體現(xiàn)在影片很多方面,比如當石頭砸到了仁青晉美腿上時,他說:“我真倒霉,石頭偏偏砸在了我的腿上,我沒有做過壞事,我父親也沒有做過,我們都沒有做過壞事,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迸赃呑哪岈斣崖犃怂脑?,并不是用我們平常的思維方式去安慰他,而是用了典型的佛學思維,他說:“你這樣來朝圣的行為很好,朝圣的過程中不要去祈禱自己安好,而是要去祈求眾生吉祥、平安喜樂?!笨吹竭@里我們會想,眾生的平安喜樂跟仁青晉美被石頭砸到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這就是一種因果觀,人生的業(yè)障已經(jīng)形成,只有通過虔誠的修行才能漸漸消除,佛家要求修行弟子大愛蒼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更加豁達,讓自己的業(yè)障慢慢消減。這種博愛觀念實際上是一種良性思維模式,當一個人的格局不僅僅在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上,而是希望周圍的所有人都可以生活的很好,那么在他未來的人生中,不論遭遇什么不公,他都可以坦然面對,不去抱怨,而是用一種大格局的觀念去體諒他人,這與我們整日里倡導的和諧價值觀趨于一致,是一種非常正確的人生觀。
(二)緣起性空論
緣起性空[4]是佛教文化的另一大組成部分,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通俗來講,緣起性空的理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凡事莫執(zhí)著,因緣天地生。
《岡仁波齊》將緣起性空這一佛教理論用最樸實的方式解讀出來,這種解讀方式具有一定劇情導向,比如當一眾人到了拉薩時發(fā)現(xiàn)來時準備的錢已經(jīng)花光了,大家并沒有因此去糾結(jié)抱怨,而是男人們?nèi)ゴ蚬べ嶅X,等賺夠了再繼續(xù)行程,用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平和的面對這個問題,并不執(zhí)著于當代人日日糾結(jié)的問題:為什么錢總是不夠花?為什么我總是沒錢?
不執(zhí)著還體現(xiàn)在他們的生死觀上,當楊培老人去世后,眾人并沒有表現(xiàn)的過度悲傷,而是選擇正確面對生老病死,在他們心里,一切都是因緣,老人在神山下走了,完成了他的夙愿,這是老人的福氣,而剩下的人只需要積極地處理后事就好,沉溺于悲傷反而是對老人的不尊重。
當這種平和心態(tài)和現(xiàn)實中人們普遍的浮躁心態(tài)呈現(xiàn)出強烈對比,當藏民們樸實地、樂觀地生活態(tài)度被更多人看到,其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力不言而喻。
三、結(jié)語
綜合以上兩點,《岡仁波齊》在院線上取得如此優(yōu)秀的成績,可以說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好萊塢大制作的強力沖擊下,《岡仁波齊》《重返狼群》等紀實性劇情片像黑馬一樣殺出重圍,這不是一種偶然,當我們靜下心細細思量,《岡仁波齊》所講述的故事中蘊含的哲理豈止是上述兩條,當藏民們彼此信任、愉快的交流方式和我們生活中充滿質(zhì)疑的態(tài)度相碰撞,當他們面對青藏高原上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所表現(xiàn)出的大愛情懷時,當他們因心懷信仰而堅定的走在朝圣公路時,我們會輕而易舉的發(fā)現(xiàn),真正值得反思的事情還有很多。
岡仁波齊是藏民心中的神山,神山中的大愛才是我們最需要的能量,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充滿希望的人生路上,愿神山大愛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Steven N.Lipkin.Docudrama Performs the Past: Arenas of Argument in Films based on True Stories.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1.
[2]張楊,李彬.創(chuàng)作與生命的朝圣之旅——張楊訪談.電影藝術,2017,(01):48-52.
[3]印光,張育英.印光法師文鈔(第一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4]喬根鎖,彭英全.關于宗喀巴“緣起性空”論的哲學辨析[J].西藏研究,1993,(04): 75-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