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筱鈺
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逐步積累和提升的過程,語文學習應當重視積累?!墩Z文課程標準》關注語文積累,在“總目標”中提出:學生要“有較為豐富的積累”。為指導和推動學生語文積累的落實,“課標”在“階段目標”的各學段目標中都提示了一些具體的積累內容和要求。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等等。“課標”對于語文積累的重視和部署,鮮明地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淡化架空解析,強調語言積累。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高,積累是基礎。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感性語言材料和豐富語文知識的積累。
一、明確積累的意義,激發(fā)積累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語文水平的提高有賴于頻繁的語文實踐和大量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實踐越多,語言材料積累越豐富,語文水平提高就越快。學生明白積累的意義后,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積累的興趣。如欣賞名家名篇、妙句和精彩片段、理解含義深刻的格言警句和成語典故,搜集有趣的文史自然常識等。這樣不僅使學生增長見識,豐富知識,還使他們從中體驗到知識帶給自己的樂趣。樂趣激起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地去積累各種有趣、有意義的語言材料。
二、明確積累的內容,學會分類管理
1.積累字、詞、句、段的基本常識
例如,關于字的偏旁的知識,就可以從小學初識漢字時就開始學習積累,不但要逐步認識、分辨“三點水”、“草字頭”、“豎心旁”等不同的漢字偏旁,而且要將字義的理解與其偏旁聯(lián)系起來,從中得到意義的啟發(fā)。此外,關于漢字的筆劃、筆順等,也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使用的規(guī)矩或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些都是需要盡快知曉和積累的。關于句子積累,有旬式、句型等知識,需要在學習使用漢語句子的時候逐步了解。再就是句中的修辭知識,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問等,進入到第二學段后也可以結合課文的整體理解而有所了解和積累。關于段落,小學生只需要大致明白自然段的概念以及段落的作用就是每一段落相對集中說清楚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即可。
2.積累名句名篇、著名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方面的知識
據(jù)統(tǒng)計,小學語文教材在兩個學段內容中編入了幾十首古詩詞名篇、十幾篇寓言以及幾十篇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和名人軼事;在詩詞、寓言、童話中又有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成語典故等等。如千古名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以及新課標中推薦背誦的優(yōu)秀詩文等。
3.積累課文中意義雋永、富于啟迪或警示、勵志意義的警言妙句
如“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等等。
4.積累文史自然常識
文史自然常識散見于各篇課文中,因此在語文學習中于不經(jīng)意間了解和積累一些自然知識,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也不無裨益。
需要積累的語言材料無時無刻不存在于學生日常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而這些知識的積累常常需要使用幫助記憶和存儲的工具。教師應指導學生勤于動筆,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建立獨具個陛、方便有用的材料庫,并做好目錄,對語言材料進行分類積累、分類管理,便于查找應用。對于那些好學不倦、對某方面知識情有獨鐘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和指導他們從感興趣的課文知識點出發(fā),充分讀取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擴充和深化認知。
三、掌握積累方法,做到積以致用
知識的積累也是一種能力,是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品析比較、歸納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的有益勞動。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對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
首先,加強課內指導,促使課外觸類旁通。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币虼耍尫e累走進課堂,利用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及其他學習內容作范例指導學生積累。教材內容的編排都體現(xiàn)了從積累到運用的過程,我在每學完一課或一組內容后,引導學生品析、欣賞精彩詞語、語句、語段,體會寫作方法和搜集文史自然常識等。如《寓言兩則》中的“揠苗助長”,引導學生品析寓言故事的寓意,懂得做事要遵從自然規(guī)律,不能單憑主觀意愿的道理,讓學生嘗試用“揠苗助長”來說一句話等等,這樣既使學生積累了語言詞匯,又積累了思想和人生經(jīng)驗,還進一步鞏固了對寓言這種文體特點的理解。這樣天長日久,自然逐漸形成積累的能力,促使學生在課外獨立閱讀積累時能觸類旁通。
其次,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詞語。孤立、零碎的詞語,人們很難確定它是否是好的詞語。好的詞語是依賴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同精彩句段“相依為命”的,所以,指導學生積累詞語時,要要求學生把精彩語句摘錄下來,然后用符號標出用得準確、生動形象的詞語。如《燕子》一課,描寫小燕子飛過湖面時用了兩個動詞:“橫掠”、“沾”,體現(xiàn)了小燕子飛行時敏捷靈巧的特點,用詞極為準確精妙,積累時不宜只摘錄這兩個詞,而要摘錄整個句子,然后用符號標認出這兩個詞即可。這樣的例子在語文教材中不勝枚舉,只要經(jīng)常點撥,指導學生體會并積累,學生就會明白:好詞是指那些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在表達上準確精妙,甚至是無可替代的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積累,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義,領會到不同的詞在同一語句中的不同作用,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句中的不同妙用,提高學生品詞的能力,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時就會用詞準確、妙語連珠。
最后,要指導學生積累的策略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能力,要避免機械抄寫,不要錯誤地認為抄得越多,積累就越豐富。因此,要注意在指導學生掌握積累方法、學會篩選上下功夫。應支持學生在積累基本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分類來進行積累,形成自己長期堅持終身受益的愛好和習慣。例如關于童話知識的積累、關于寓言的積累、詩歌的積累等等。
積累是成功的必經(jīng)道路。學語文,重在積累,積累不僅發(fā)生于課內,更得益于課外。故此,積累需要熱情、自覺與堅守。當學生積累能力形成并有較為豐厚的積累時,其積累的知識信息就不僅在記錄本上開花,還會在語文竇踐中結出燦爛的果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