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升
作文課之所以成了教師怕上、學生怕寫的課,是因為教師作文指導缺失“路線圖”,口干舌燥,收效甚微;學生缺少“原動力”,筆下無物,無從下手。通過對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的探索,我們將情境作文校本化,確立課堂情境作文為“觸景作文”——(思維)觸景生情,(表達)聲情并茂,并研究出相應的模式,讓課堂變得開放。孩子們由此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生活中絢麗多彩的畫面,感動于其中,自然會筆下生花,享受到寫作的快樂。
我們對情境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學生觀而不察,察而不知,知而不寫,寫而不清;教師在課堂上把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作為最主要目的,寫作只是點綴或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學生把游戲、實驗等情境拿來就用,沒有為有利于觀察寫作而改造等做了重點研究。情境作文應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針對情境作文教學需要注意的事項,我們提出了以下四個策略。
創(chuàng)景策略:
我們認為,創(chuàng)景是基礎(chǔ),觸景是關(guān)鍵,創(chuàng)景是為觸景和寫作服務的。創(chuàng)的情境要有利于觸景,觸景要有利于寫作。觸景和寫作要有機融合,不能割裂成兩個單獨的部分。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選擇面要廣,無所不能選。游戲、實驗、魔術(shù)、團體活動、表演、心理測試、語文實踐活動、社會調(diào)查等,既可以室內(nèi),也可以室外。
(2)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首先要好玩,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
(3)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選景要簡單,不要太復雜。
(4)選景要有開放性。允許有多元化感悟,可以說是下有保底上不封頂。此外,學生還要有感謝老師的苦心等多種情感體驗,不同體驗的學生可選擇不同的角度去個性化寫作。
(5)選景要有利于師生共同參與。
(6)選景要有利于創(chuàng)設(shè)矛盾和懸念。
(7)選擇能讓學生參與度高,同時有比較深刻體驗的。
觸景策略:
(1)定格——如創(chuàng)設(shè)情境“我是一個木頭人”,定格學生動作神態(tài);
(2)回放——使用多媒體記錄回放;
(3)慢鏡頭——如《辦法總比困難多》情境中兩個高潮:鉆大小兩個紙圈的過程用慢動作慢鏡頭,套過頭、肩膀、臀部時停一下,此時輔以教師語言,能更便于學生觀察體驗,也便于作文時細節(jié)描寫;
(4)多層次螺旋上升式重復——如《猜一猜》中創(chuàng)設(shè)情境,猜一猜“寶盒”中有什么,三次猜“寶盒”,每一次活動有相同之處,要求又有不同,每次都有提高。
觸點有意觀察策略:
(1)觸點要用放大鏡來看——觀察細節(jié);
(2)觸點要用哈哈鏡來看——找到特點,夸大;
(3)觸點要用多棱鏡來看——從多個角度;
(4)觸點要用萬花筒來看——豐富的聯(lián)想;
(5)觸點要用平常鏡子看——看事物真實,同時照自己換個角度,換位思考;
(6)觸點要用幻燈片來看——一張一張又一張,有順序、有變化地觀察;
(7)觸點要用廣角鏡來看——要由情境聯(lián)系周圍身邊事物。
交流策略:
(1)尊重每個學生,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要為“學”服務。教師必須真正尊重每一個學生,一定不可輕易地否定學生的觀點、看法、想法,傷害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一定范圍內(nèi),給學生充分的自主表達自己體驗、感悟的機會。
(2)加強有效小組合作交流。觸景習作教學,教師為孩子們提供體驗的情境,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盡情體驗的機會,迸發(fā)出無窮無盡的奇思妙想。如果學生不能通過寫作盡情傾吐自己真實的想法,就不能全方位地享受習作的樂趣。
(責 編 欣 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