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霞
摘 要:伯納德·馬拉默德是著名的猶太籍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猶太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和精神面貌?!赌啊肥邱R拉默德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中主人公列奧·芬克的成長體現了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本文試從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方面剖析列奧·芬克在尋求真愛過程中的成長之路。
關鍵詞:本我;自我;超我;成長;列奧·芬克
《魔桶》是美國戰(zhàn)后短篇小說中的名作。小說主人公列奧?芬克是一個攻讀猶太教律法六年之久 ,即將出任牧師的猶太人, 為了有個光明的前途而急于尋找適合的結婚對象。利奧被媒人薩爾茲曼所看中,為了撮合利奧和自己的女兒,薩爾茲曼挖空心思,欲擒故縱,,使得利奧與斯特拉相見。當列奧?芬克看到薩爾茲曼女兒斯特拉的照片時,他被深深吸引了。但當得知斯特拉是個墮落的妓女時,利奧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最終,利奧下定決心引導斯特拉向善,在幫助拯救斯特拉的同時,列奧的心靈也得到了徹底的凈化。
1.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進一步完善了他的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指人的本能行為,依照快樂原則做事,是欲望的體現;“自我”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按照現實原則來做事,是理智的體現;“超我”則是受到道德、責任、社會準則等影響,按照道德原則行事。超我指導自我正確的行為處事,并和自我一同限制本我欲望的膨脹。這三部分在人格構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運作原則,因而往往相互矛盾。
2.“本我”與快樂原則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分析中,“本我”是最基本的,體現著人最原始的沖動。主人公列奧·芬克有著快樂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他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列奧大學馬上畢業(yè),如果他結了婚,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從而獲得富足的生活。找到心愛的人,獲得一份優(yōu)越的工作體現著列奧“本我”的快樂原則?!氨疚摇痹诹袏W的浪漫婚姻觀中有更加具體的表現:列奧注重人的完美。在他心目中,愛人應該才貌雙全,道德高尚。為了實現這種快樂的愿望,他只好請婚姻介紹人幫忙,然而在尋找愛情過程中,矛盾沖突接踵而至。雖然沙茲曼推薦了許多姑娘給列奧。但是這些姑娘不是年齡太大,有過婚史,就是身有殘疾,或是與他價值觀不一致。在這強烈的沖突中,列奧的“本我”受到壓抑,促使他用“自我”來調整“本我”。
3.“自我”與現實原則
“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并且調節(jié)著“本我”與“超我”的矛盾,它一方面考慮到 “本我”的欲望與真實想法,另一方面也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客觀的看待外面的世界。小說中,列奧充滿渴望和憧憬尋找愛人的計劃受到了挫折,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在現實原則指導下,盡管對相親對象不滿意,但列奧還是決定同她們會面。列奧的“本我”受到壓抑后,“自我”就出來指導他的行為,因而列奧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面對現實他變得務實了。
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角度看,:“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是“現實化了的本能”。它是在現實的反復教訓之下,“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從“本我”分化出來的這一部分,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而去盲目地追求滿足;它在現實原則指導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白晕摇碧幵凇氨疚摇焙屯獠渴澜缰g,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動,它負責與現實接觸,并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jiān)督和管制“本我”的活動。列奧了解到社會的殘酷,感受到了世俗的偏見,因此他重新調整自己的行動計劃,從現實出發(fā),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追尋真正愛情。列奧開始冷靜地思考和理性處理愛情問題,這種理性就來自于“自我”的調節(jié),此時理性的“自我”正在引領著列奧一步一步去追尋自己的目的。
4.“超我”與道德原則
在尋求愛情的過程中,列奧的“自我”依舊不斷受到沖擊和挑戰(zhàn),經過艱難的思考和抉擇,他終于在“超我”的幫助下,開始了人生的新歷程。一次偶然的機會,列奧從沙茲曼留下的信封里發(fā)現了一張女孩的快照,他意識到她就是自己苦尋已久的人。然而,當他得知這個女孩是沙茲曼的女兒,并且是個墮落的妓女,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列奧“本我”中,他心愛的姑娘應該是完美的,然而這個讓自己心動的人竟是個失去靈魂的女孩。此時列奧人格結構中的“超我”發(fā)揮作用。
“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按道德原則活動。在“超我”的指導下,列奧決定接受斯特拉,用自己的愛去拯救姑娘。列奧終于能放下架子,真心誠意地去關心別人,這說明列奧思想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是人性的巨大進步。在幫助拯救斯特拉的同時,列奧的心靈得到了徹底的凈化。列奧勇于放棄陳腐世俗的觀念,大膽地面對現實,挑戰(zhàn)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純粹的人,此時的列奧就是天使,他意識中的“超我”就是推動他前進的強勁動力。
5.結語
馬拉默德在其短篇小說《魔桶》中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列奧?芬克在追尋愛情的過程中所承受的種種精神痛苦,并且深刻地指出了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列奧的人性和殘酷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著重分析了小說《魔桶》主人公列奧?芬克在尋找愛情過程中的成長之路,發(fā)現列奧?芬克的“本我”與殘酷的現實之間所產生的矛盾沖突促使他壓抑“本我”,用“自我”去追尋真愛,最后“超我”使列奧?芬克的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伯納德?馬拉默德. 魔桶:馬拉默德短篇小說集. 譯林出版社, 2001.
[2]許朝晗. "解讀《魔桶》中猶太人的救贖與重生." 社會科學:全文版1(2016):00254-00255.
[3]薛麗. "《魔桶》的成長主題分析."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08):120-121.
[4]楊媛媛. "魔幻下的真實——重讀馬拉默德的小說《魔桶》." 文學界:理論版7(2012):94-95.
[5]張書義.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述評." 天中學刊 4(1998):82-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