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樣
[摘 要]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具體而言包含有學習思維、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技巧等。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綜合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和學習的過程,教師應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學生自發(fā)學習、主動實踐。
[關鍵詞]綜合學習能力;策略;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3-0075-02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力求協(xié)調學生的眼、耳、手、口、腦多種感官,通過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摸一摸、議一議、比一比、搭一搭和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概述
數(shù)學是一門以點到線、以線到面的,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學科。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并非是指對書本知識的消化能力或考試成績,學習能力是一項綜合評估模式,可以是學習的方法,也可以是學習的技巧。具體來說,是先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自主整合,然后進行知識的遷移,并以此作為良好的習慣來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
二、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1.注意力易分散
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控制能力都在發(fā)育過程中,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因此,周圍極其微小的聲響、動作或突如其來的接觸等,都會讓學生從一種狀態(tài)瞬間跳躍至另一種狀態(tài),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學習。目前,很多教師將指導方向轉向探究式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目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間接加強學生掌控注意力的能力,達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案例分析】
有研究表明,在學習的過程中設定教學情境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這個研究為理論背景,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比如,教學“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時,課堂以分組形式展開,教師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各小組都有小組名字、口號和小組成員合照),4個小組測量的任務分別是測量橡皮泥、沙子、石子和梨的體積,具體以第二小組為例描述如下。
第二小組任務:測量沙子的體積。(教師課前布置任務,小組把研究的過程制作成PPT在課堂上匯報)
(1)展示小組合照、組名、組員。
(2)出示研究的問題。(一袋沙子的照片和問題:如何求它的體積呢?)
小組成員分工進行展示。學生A負責先測量長方體容器的長和寬,記錄數(shù)據(jù)。學生B負責把沙子倒入長方體容器中,然后從容器里面測量沙子的高,并記錄。
(3)展示數(shù)據(jù)及求體積的計算過程。
(4)學生C提問:“誰能說說學生B為什么要從容器里面測量沙子的高?”學生D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不規(guī)則物體可以用這種方式測量體積嗎?”
小學生欠缺自我總結和歸納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做一個規(guī)整,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任務和定位。當然,教師也可以依據(jù)學生的性格和特長,在小組分配任務時有意的分配,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還可以完成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2.記憶力不具持續(xù)性
人的記憶根據(jù)識記與保持的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瞬間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要形成長時記憶很難,主要途徑就是不斷地重復,再重復,因此,絕大多數(shù)的記憶其實都是瞬間記憶或短時記憶。學生的記憶能力同樣不具備持久性和持續(xù)性,但是,倘若學生能以一種感興趣的方式展開學習,那么記憶的重復次數(shù)可能就會更多,間接來說就是記憶時間更長。因此,面對學生記憶力不持續(xù)的問題,教師可以嘗試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展開教學。
【案例分析】
以教學五年級數(shù)學綜合實踐課“包裝設計”為例。首先,教師借助學生最喜歡的“六一”兒童節(jié),引入對節(jié)日禮物的包裝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記憶的深刻程度。然后,教師通過PPT演示一些生活中的商品包裝圖片,在觀看資料和欣賞設計圖片的過程中,學生能簡單判斷出已包裝和末包裝的物品,提出包裝物品時可能涉及的問題,如節(jié)省材料、外觀形狀、美觀等,目的是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還可以出示一個包裝設計前的思考問題,通過解答問題讓學生簡單認識包裝的含義,體驗包裝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為后面的動手操作做準備。最后,教師邀請學生上臺匯報課前對2~4個長方體物品進行包裝的操作過程(可以用PPT或自制小視頻展示),并出示全班交流問題:“大家發(fā)現(xiàn)了幾種包裝的方法?哪種方法最節(jié)省包裝紙?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設計對長方體的現(xiàn)場包裝活動,一方面讓學生展示研究成果,體驗成功的感覺,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和主人翁意識。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回顧已掌握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
3.思維能力弱
對小學生而言,思維正處在發(fā)展階段,很難去捕捉思維提升的技巧。有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好的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邏輯思維能力也更強,對于教師拋出的數(shù)學模型更容易抓住重點,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指導性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遇到難題時善于思考,學會堅持。對于學生因為自我堅持而完成的作業(yè),特別是一些解決問題的練習,只要思路清晰,即使計算錯了,教師也應該予以肯定和表揚,并及時提醒學生改正計算,從而完成數(shù)學學習方法的滲透。
【案例分析】
對于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應用那些容易認知的、耳熟能詳?shù)幕蛘诹餍械氖挛镒鳛檎n堂導入,并借助實踐操作,可以緩解學生思維能力弱的問題。比如,教學“輔地磚”時,教師可以出示生活中的實例:裝修房子時,考慮到清潔方便、容易維護、美觀等原因,我們會給地面鋪上瓷磚,這樣就要選擇合適的瓷磚的大小和形狀,還要大約計算需要瓷磚的數(shù)量。并提出問題:“如何將瓷磚既無空隙又不重疊的鋪在地面上?”“如果瓷磚不是正方形而是其他形狀時,又應如何計算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密鋪的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能密鋪呢?”這時,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擺一擺、鋪一鋪來驗證,從而得到密鋪的規(guī)律。最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如果要估算瓷磚的總價,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應怎樣計算呢?”學生思考后回答:“需要知道‘每塊瓷磚的價格和‘一共用了多少塊瓷磚,而瓷磚總價就等于每塊瓷磚的價格乘以一共用了多少塊瓷磚?!?/p>
教師通過一些生活常識的導入提升學生思維,達到數(shù)學學習的目的。要想提高學生在數(shù)學方面的綜合素質,就要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的美,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學習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競爭力的高低,學生未來唯一持久的優(yōu)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多更快。因此,學生綜合學習能力遠不止學習成績這么簡單,它包含有學習思維、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技巧等,特別是在數(shù)學學習中,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教師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全面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