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林
在《母與子》一書中,羅曼·羅蘭寫道:“生活,這是一切書籍中第一本重要的書?!比祟愔R經(jīng)驗的獲取都源于生活,所以,人們要珍視生活經(jīng)驗的價值。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
2016年,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數(shù)學學習活動要重視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要使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jīng)驗?!惫P者通過分析教學課例和教學策略,闡述了有關小學數(shù)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筆者認為,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倡導的“自由的生活”不是學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讓學生在有序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由”。這種自由,是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被尊重的感覺,它能讓學生在安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看法。
在現(xiàn)階段,大班集體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活動的時間、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要想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自由的生活”空間,教師應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聽課、做練習、做作業(yè)、考試等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給學生營造更多實踐、猜想、討論、驗證的活動氛圍,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素材、生活化的活動方式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小學數(shù)學生活化的幾點教學策略:
一、讓學生在戶外實踐活動中感知數(shù)學知識
教學片斷:在教學《千米的認識》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采用了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筆者將學生們帶到學校操場,師生在200米的跑道上走了5圈。學生簇擁在筆者身邊,有說有笑地一起快步向前走。在走完1000米后,學生向筆者感嘆道:“老師,這一千米好遠啊!”
觀察思考:如果學生只是停留在讀、記、背、機械練習1千米=1000米的單位換算關系式上,學生很難理解千米的概念。而經(jīng)歷了20分鐘左右的行走,學生們感知了1千米的路有多長,真切地知道了千米是一個比米要長很多的長度單位。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其樂融融地走著,不正說明學生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嗎?
二、將游戲活動帶入課堂,給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
教學片斷:在計量單位綜合活動課中,筆者將蘋果帶入課堂,與學生們玩起了“猜蘋果質量、蘋果皮長度”的游戲。學生們通過親手掂量、親眼觀察,將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寫在小紙片上,然后再用秤和尺子測量,得出答案。對于估算準確的學生,筆者會把蘋果作為獎品送給他。
觀察思考:在活動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經(jīng)歷了猜測、驗證的過程。直到學期結束,學生在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教學活動時,很多學生都提及了這個活動,因為他們既學到了知識,又獲得了獎勵。
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動手操作
教學片斷:在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筆者給學生每人一張長方形的紙,要求他們將紙張折疊后,再將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顏色。然后,筆者通過投影,把幾位學生的作品呈現(xiàn)在黑板上,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兩個同學涂對了,涂黃顏色彩筆的同學涂得很好?!薄坝袃晌煌瑢W涂錯了。”“有一位同學只涂了四分之一?!苯又P者請顏色涂對了的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涂的。學生甲回答道:“我先把紙對折一次,再涂上顏色,打開以后,涂上顏色的部分就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筆者繼續(xù)追問:“你們猜一猜,為什么有的學生涂成了四分之一?”學生乙回答道:“他可能對折過后,又對折了一次,就涂成了四分之一?!?/p>
觀察思考:在操作學習活動中,每位學生都有一張紙,他們認真地涂著。雖然學生可能會涂錯,但是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因為人類不正是在不斷嘗試、犯錯、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發(fā)展而來的嗎?有時,錯誤的案例也能給人深刻的啟迪。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要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瑞金市九堡鎮(zhèn)官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