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澤
摘 要: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是一項全民熱愛的體育與娛樂活動,由于國家對乒乓球的重視與投入力度,使得中國的乒乓球運動員無數次熱血灑賽場,屢屢奪冠,為國爭光,給國家和集體帶來了榮譽。現如今,乒乓成為一種獨特的體育與精神文化,不論是對乒乓隊員的訓練,還是對學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文化建設都有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乒乓文化;體育;影響
在中國,如果有一項運動老少皆宜,那么相信第一個說出口的一定是乒乓球。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強身健體,國人開始注重體育鍛煉。而乒乓球由于體積小,攜帶方便,而且對場地及工具的要求較低,受到了全民的普遍熱愛。再加上在中美建交時提出的“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文化,使得乒乓球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先后涌現出的一批優(yōu)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奪得頭籌,成為國人引以為豪的對象,也為無數青少年乒乓球隊員樹立了榜樣。由此,乒乓文化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壯大,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乒乓文化在乒乓教學與訓練中有著不可估量的激勵作用
(一)乒乓球是一項體育賽事,優(yōu)勝劣汰的賽制會激發(fā)球員的訓練熱情
乒乓球作為奧運場上一項重要的球類競技運動,勢必會引起激烈的爭奪。要想在賽場上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就離不開平時的刻苦訓練,場上幾分鐘,場下幾年功,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澆灌出鮮艷的花朵。同時,也離不開教練及國家辛苦的栽培,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水平,贏得賽事。
(二)乒乓球體積輕盈,打法靈活多變,會激勵教練與學員鉆研球技,不斷超越他人
乒乓球體積不大,打球時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稍微不注意就會失手,這就要求運動員學會研究對手的打法并迅速作出防衛(wèi)反應。在無數次的訓練與比賽中教練與學員都會總結經驗并吸取教訓,從中摸索并逐漸形成一種自成一派、適合自己的打球風格,做到人無我會,人會我轉,人轉我優(yōu),進而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二、乒乓文化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
(一)乒乓文化象征著一種精神力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性格
乒乓球作為一項學生喜愛的體育娛樂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乒乓球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也是不可忽略的。別看只是一顆小小的球,它起到的作用卻是非常大的。首先,有助于鍛煉學生學會堅持,因為在球技實力相當的前提下,成功就是比別人多堅持了一下;其次,有助于教會學生勇敢,提高受挫能力。比賽難免有失敗和傷痛,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乒乓文化,就會學習前輩面對失敗不氣餒、面對傷痛不低頭的精神,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這樣不僅提高了球技,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對以后的事業(yè)和生活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乒乓文化是一種榜樣文化,會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提高學生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青少年正處于樹立三觀的重要時期,榜樣對他們精神觀念的影響是重大的。無數乒乓健兒在賽場上取得傲人的成績,被國人視為國家的驕傲,更有許多運動員退役后成為教練,以另外一種身份為國效力。學生視他們?yōu)榘駱雍蛯W習的目標,不僅學習他們身上過人的球技,更要學習他們?yōu)閲覟榧w榮譽付出的努力與辛苦,學習他們在取得成績后回報社會,報答祖國,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三、乒乓文化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補充效應
(一)乒乓文化作為一種體育文化,是教育文化的有力補充
21世紀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搖籃,必須在加強教育文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水平,雙管齊下,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合格的21世紀接班人。
(二)乒乓文化是一項娛樂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也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學生在課外時間多打打球,有助于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只有會休息的人才會學習,身心得到放松,學習的效率才會提高。其次,學校多組織開展乒乓球比賽,能夠加強校園的凝聚力和學生間的互助友愛,有效地促進良好的校風文化建設。
總之,乒乓文化在教育領域甚至全國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簡單易學的特點,更好地實現了全民參與。同時,國際賦予它特定的比賽精神,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隊員和學生投入訓練中,為國爭光。并且它身上所賦含的那種堅韌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也會對學生性格和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它不僅是一項簡單的運動,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都要行動起來,將乒乓文化發(fā)揚光大,讓它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的文化,繼續(xù)鼓舞和激勵著無數乒乓健兒站在領獎臺上,讓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參考文獻:
[1]王俊璞.國球的品格:兼談中國乒乓球與傳統文化(下)[J].乒乓世界,2000(2):20-21.
[2]黃佳.對中國競技乒乓球文化傳承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6(3):22-23.
編輯 趙 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