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趙環(huán)+杜媛媛
[摘要] 目的 觀察不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式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青島市市立醫(yī)院就診的出血性腦卒中手術患者19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97例。對照組在術后2~7 d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研究組在術后2~7 d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給予反饋式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兩組護理干預計劃均持續(xù)至出院后6個月。比較兩組康復煅煉的時間和次數依從性、Barthel指數及生活質量評分。 結果 研究組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時間依從率、次數依從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兩組出院時、出院1個月時、出院6個月時Barthel指數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 < 0.05),且研究組高于同期對照組(P < 0.05)。兩組護理后軀體角色、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緒狀態(tài)、精神健康均高于護理前(P < 0.05),且研究組高于同期對照組(P < 0.05)。 結論 早期反饋式康復護理干預為出血性腦卒中術后早期護理康復干預提供了新模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出血性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反饋式護理教育;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7(b)-0164-04
Effect of feedback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YU Jun ZHAO Huan DU Yuanyu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Methods 194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in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with 9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t 2-7 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were stable,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received feedback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t 2-7 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were stabl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of two groups continued until 6 months discharge. The time compliance and frequency compliance, 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ime compliance and frequency complianc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after discharge of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Barthel index of two groups at discharge time, 1 months,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significi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and Barthel index of study groups at discharge time, 1 months,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significi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body role, body pain, body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 emotional state, mental health of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and those of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i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feedback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early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which is worth to be spread.
[Key words] Hemorrhagic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eedback nurs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life
出血性腦卒中的是常見的腦卒中類型,具有發(fā)病急、病情兇險、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近年來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出血性腦卒中的死亡率不斷降低,但存活者中約80%患者表現為運動、感覺、語言、認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F代康復理論認為大腦具有可塑性,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可通過反復強化的肌肉運動擴大該肌肉的大腦皮質代表區(qū),促進病灶周圍腦組織或健側腦組織的重組,促進大腦“可塑性”改變[2]。研究顯示,康復護理干預介入越早,腦的可塑造方面就越有成效,促進中樞神經的功能重組和日常功能恢復的效果越好[3-4]。薈萃分析顯示,出血性腦卒中術后早期施予功能康復煅煉,可顯顯著提高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5]。雖然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術后功能康復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但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方式探討較少見報道,本研究中筆者觀察了不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式在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提供數據康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青島市市立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的出血性腦卒中手術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納入標準而無排除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97例。研究組中,男53例,女44例;年齡為41~79歲,平均(64.36±8.45)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89例,幕上腦葉出血3例,小腦出血2例,丘腦出血2例,腦室出血1例;顱內血腫量(45.32±11.08)mL;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7例,初中21例,高中26例,大專及以上23例。對照組中,男51例,女46例;年齡為37~81歲,平均(65.08±9.17)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91例,幕上腦葉出血2例,小腦出血1例,丘腦出血2例,腦室出血1例;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5例,初中22例,高中28例,大專及以上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出血部位、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①突然起病,經CT和/或MRI確診,符合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②首次發(fā)病,并在發(fā)病后24 h入院。③具有手術指征[5]:幕上出血≥ 30 mL,幕下出血≥ 10 mL;腦中線結構移位≥ 1 cm;腦室、腦池受壓變形或消失,以環(huán)池、第四腦室為重;雙側瞳孔不等大、瞳孔光反射遲鈍,甚至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意識變差,如躁動不安、嗜睡甚至昏迷。④年齡>30歲,性別不限。⑤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包括小骨窗開顱、穿刺碎吸、立體定向引流等,術后2~3 d意思清醒,卒中癥狀無進展。⑥經患者和直系家屬同意,取得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既往有顱腦手術史。②伴隨有腦室出血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或凝血機制障礙者。④伴隨癲癇、腦部腫瘤等疾病者。⑤發(fā)病前存在肢體運動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⑥不能取得知情同意書者。
1.4 研究方法
兩組護理干預時間均為入組至出院后6個月。
1.4.1 對照組 術后給予穩(wěn)定血壓、降低顱內壓、營養(yǎng)腦細胞、預防感染等基礎藥物治療,同時由責任護士給予常規(guī)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術后2~7 d患者生命體征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時開始康復護理干預,康復訓練措施如下:
①給予良肢位擺放。②指導患者主、被動四肢各關節(jié),20 min/次,1~2次/d。③患者患側上下肢肌力達Ⅱ級后開始坐起訓練,患側肌肉的等長、等張訓練,患側上下肢關節(jié)的自我輔助運動等床上運動訓練,30 min/次,1~2次/d。④患者病情穩(wěn)定,患側上下肢肌力達Ⅲ級后開始轉換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站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及作用治療等,45 min/次,1~2次/d。⑤出院后通過隨訪、電話等方式指導患者在家中執(zhí)行康復訓練,隨訪時間安排為第1個月每周1次,第2~3個月每2周1次,第4~6個月每4周1次。
1.4.2 研究組 術后基礎藥物和康復護理方式同對照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反饋式康復護理干預方法,具體方法為:
①成立康復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2名有豐富康復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擔任副組長,4名具有3年以上康復護理工作經驗的揮師作為組員。②研究組康復功能煅煉由康復護理小組負責,采用反饋式康復護理,主要流程如下:首先由康復小組向患者講解各項功能煅煉的目的、內容、方法、頻率、注意事項等,并進行示范性操作,確?;颊吆图覍僬莆湛祻挽褵挿绞剑幻咳沼^察患者康復煅煉的執(zhí)行情況,評估患者的執(zhí)行效果;對患者不規(guī)范的動作進行糾正,對患者不清楚、不理解的部分再次講解;確認患者掌握煅煉的方法、頻率,能夠正確復述、演示需要掌握的康復煅煉內容,并能正確執(zhí)行。患者住院期間康復護理小組每日采用反饋式康復煅煉方法督導患者進行煅煉。③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開始制訂本周康復煅煉方式、頻率、本周康復煅煉的目標,周末回訪時對患者康復煅煉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評估,對煅煉中不規(guī)范的地方進行糾正;第2~3個月每2周重復反饋式康復煅煉;第4~6個月每4周重復反饋式康復煅煉。
1.5 觀察指標
①參照文獻[7]制訂康復運動煅煉依從性評價標準,分為時間依從性和次數依從性,時間依從率=患者實際次均康復煅煉時間/計劃次均康復煅煉時間×100%,次數依從率=實際煅煉次數/計劃煅煉次數×100%。②護理前、出院時、出院1個月、出院6個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的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評分包括洗澡、修飾、進餐、穿衣、如廁、可控制大小便、上下樓梯、轉移、平地行走等10個緯度共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高[8]。③護理前后采用腦卒中SF-36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角色、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緒狀態(tài)、精神健康等8個方面,每項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佳[9]。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煅煉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時間依從率、次數依從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
兩組護理前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出院時、出院1個月、出院6個月Barthel指數均高于護理前(P < 0.05),且研究組高于同期對照組(P < 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護理前軀體角色、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緒狀態(tài)、精神健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護理后軀體角色、軀體疼痛、軀體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緒狀態(tài)、精神健康高于護理前(P < 0.05),且研究組高于同期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腦的可塑性指腦具有適應能力,可在結構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適應損傷后的客觀現實,功能恢復的過程中,潛在突觸的啟用和側支長芽新形成的突觸利用是重要因素,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訓練,康復訓練可通過不間斷的信號刺激大腦做出適當的反應,來適應環(huán)境,促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重組,康復訓練介入時間越早,腦的可塑性越大[10]。既往研究顯示,出血性腦卒中后致殘率較高,且2周內再出血發(fā)生率超過25%,臨床和護理工作者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持謹慎態(tài)度[11-12]。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出血性腦卒中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抑制再出血和功能障礙進行性發(fā)展,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13-14]。王琴[15]對120例出血性腦卒中患者術后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結果顯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組護理后MBI評分、ESS評分、GCS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壓瘡、墜積性肺炎、肺部感染、再次腦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李宗平等[16]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術后給給予早期系統(tǒng)康復訓練,結果顯示早期康復干預可降低NIHSS評分,提升ADL評分,降低住院期間肺部、泌尿道、腸道感染率,降低平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主要是在患者恢復意識后,通過護理人員示范和輔助患者進行相關肢體功能煅煉,幫助存在運動功能喪失可能性的患者早期進行運動護理干預,降低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可能性[17-18]。但傳統(tǒng)康復護理干預是一種單向信息傳遞模式,護理人員在示范和教育后,未對患者掌握程度和完成情況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反饋。與傳統(tǒng)護理方法不同,反饋式護理特別注重護理過程中患者掌握程度、細節(jié)、建議和意見,并根據反饋結果進行改進,使護理細節(jié)更貼近于患者,患者可感受到人文關懷與重視,提高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患者的積極參與又可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改善護理程序和細節(jié),提高護理質量[19-20]。
本研究借助反饋式護理的方式進行反饋式康復訓練,向患者講解和示范掌握肢體功能煅煉方法后,對患者的知識掌握和煅煉技巧進行反復效果評估和不斷糾正,不但使患者從思想上意識到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而且掌握正確肢體功能煅煉方法,每日反饋式護理查房可監(jiān)督患者嚴格按照護理計劃實施康復煅煉,出院后制訂煅煉計劃并通過每次回訪進行反饋并進一步制訂下一步煅煉計劃,在不斷的反饋中,增加了患者對康復護理的認知度及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從而使患者變被動肢體功能煅煉為主動功能煅煉,提高依從性,改善康復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期間及出院后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出院時、出院1個月、出院6個月Barthel指數與對照組相比較均顯著升高,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結果提示,早期反饋式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煅煉的依從性,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預后恢復,為出血性腦卒中術后早期護理康復干預提供了新的模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桂鳳.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出血所致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的價值[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7(2):150-151.
[2] 朱樹花.超早期康復介入對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6,37(2):130-132.
[3] 郭軍,馬芳蓮.不同康復介入時間對于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9):163-164.
[4] 杜文俊.老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立體定向往常治療術后康復介入的時間選擇[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4):39-41.
[5] 周婷,張莉,賀建湘,等.老年腦出血患者早期康復治療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9):1746-1748.
[6]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7] 趙紅,胡代英,鄒明菊,等.延續(xù)護理對空巢腦出血康復期病人治療依從性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 29(5):1568-1570.
[8] Mahoney FI,Barthel DW. Functional evaluation:the Barthel Index [J]. Md State Med J,1965,14:61-65.
[9] Lam CL,Gandek B,Ren XS ,et al. Tests of scaling assumptions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nese(HK)version of the SF-36 Health Survey [J]. J Clin Epidemiol,1998, 51:1139-1147.
[10] 馬征,孫雅菲,康玲伶,等.康復介入時間不同對老年腦出血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24):6261-6262.
[11] 黃萬永.再發(fā)腦出血患者的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17):185-186.
[12] 趙紅霞,于翠香.再發(fā)性腦出血2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5):187-188.
[13] 喬立平.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2):282-283.
[14] 邵鵬,趙曉晶.早期不同強度肢體功能煅煉對腦出血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5):2135-2138.
[15] 王琴.早期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血腫清除術患者并發(fā)癥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5, 35(5):746-749.
[16] 李宗平,游潮,鐘琪,等.綜合性卒中單元在出血性腦卒中術后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華西醫(yī)學,2015,30(11):2019-2022.
[17] 易懷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3):455-456.
[18] 史小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恢復功能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7,10(2):141-142.
[19] 李英,易紅梅,肖英,等.質量反饋在肺癌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6,13(4):148-150.
[20] 劉艷芬.雙向反饋護理對胃潰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5):251-252.
(收稿日期:2017-03-03 本文編輯:李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