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松
摘 要:審題是制約很多學生考試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一個普遍的實際問題,在高三高考備考中,審題習慣和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技能,地理知識的延伸都離不開良好的審題習慣。審題習慣有:審清題干的習慣;抓住信息的習慣;尊重出題者的意圖,展開聯(lián)想的習慣;前后互推的習慣等等。
關(guān)鍵詞:地理考試;審題習慣;培養(yǎng)策略
高三學生復習時“重解題、輕審題”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一些學生在做題時匆匆瀏覽題目后便立即下筆解答,結(jié)果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qū)忣}不清而導致失分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在做題時應留出更多的時間審清題目,明確試題要求和考查意圖。
審題就是要看懂題意,找出題中尤其是圖中的隱含條件,理
解關(guān)鍵詞語、限制性詞語以及問題所涉及的時間、地點、圖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題目內(nèi)容與課本的關(guān)系、分值與答案要點的關(guān)系。要達到此要求,下列幾個審題習慣需要注意培養(yǎng)。
一、審清題干的習慣
面對考題,認真看清題中每一個字,把握關(guān)鍵詞,冷靜思考,審清題目著重考查哪方面的素質(zhì)能力,準確把握命題人的出題意
圖,并根據(jù)平時的訓練打好“腹稿”,有條件的話要充分利用考場內(nèi)提供的草稿紙,簡要列出作答提綱,迅速從熟悉領域引入,從容組織答案,然后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有條理、有邏輯地表述出來。
(1)逐字逐句讀題,不能掃讀。(2)找中心詞、關(guān)鍵詞、限定語,準確把握這些詞語的內(nèi)涵與外延。如選擇題備選項中,有“都”“全”等詞多為錯項。(3)嚴防題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換,如:華北與華北平原、氣候區(qū)與氣候、分布規(guī)律與分布地區(qū)、水能與水電等,這些相似詞語的地理含義是不同的。(4)對長句作一定的語法分析,準確斷句。(5)可在試卷上用鉛筆作標記:畫點、畫線、畫
圈等。
二、抓住信息的習慣
(1)分項檢索信息,如:示意圖要先讀圖例,坐標圖要先弄清各坐標軸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讀表頭,再讀其他內(nèi)容。(2)對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變化圖、多項因素統(tǒng)計表,要細心地比較信息的變化。(3)對圖、文、表三者中相關(guān)信息要進行有機整合。(4)對圖、文、表中的信息進行轉(zhuǎn)換。(5)正確運用信息(尤其是數(shù)據(jù)信息)來回答問題。
典題試做 讀某河流位置及其等高線圖,圖中等高線a和等高線內(nèi)b的數(shù)值可能是( )
A.100、500 B.500、300
C.100、250 D.500、250
解析 如圖作L1和L2兩條輔助線,沿L1觀察、分析,有河流經(jīng)過的地方應為谷地,其兩側(cè)地勢較高,且等高線一般都是向高處彎曲的,因此L1與等高線a的交點數(shù)值應高于300,根據(jù)選項,應為500;再沿輔助線L2觀察,輔助線L2與300米等高線、等高線a(500米)交點的高度分別為300米、500米,根據(jù)L2上越向b點附近高度越低的趨勢,300米閉合等高線內(nèi)的b點海拔較周圍低,因此b點海拔應低于300米。D選項正確。
三、尊重出題者的意圖、展開聯(lián)想的習慣
從圖、表、文中不能直接獲得答案的要聯(lián)想。聯(lián)想要盡量回歸課本,回歸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要挖掘題中的隱含信息,但不能改變題目的條件或添加條件。
典題試做 下圖為福建省某校馬蹄形教學樓的頂層示意圖,據(jù)此完成。
教室以采光好、強光不直接射入為宜,下列教室可能符合此條件的是( )
A.教室1 B.教室2 C.教室3 D.教室4
解析 該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陽光主要從南面窗戶射入教室,從圖中顯示的該樓的房間布局看,一天中,教室1的南面窗戶不會有陽光射入,教室3和4陽光能直接射入,只有教室2的采光較好,陽光還不能直接射入。
四、前后互推的習慣
對選擇題題組、簡答題的各個小題,解題時要前后照應,互相推理,從中啟發(fā)思維,尋求答案。但要注意,選擇題題組總題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題的可靠條件和依據(jù),不能改變題目的條件或添加條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覺題干信息不足以解答問題時,擴充有效信息來幫助正確解答問題。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思維定式化,只以單一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不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去考慮問題,不能把特殊問題一般化,或把簡單問題繁雜化。如果在學習中注意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掌握多種解題思路,經(jīng)常進行靈活多變的一題多解的訓練,思路拓寬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就會更多、更合理。
編輯 任 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