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一、教學任務分析
從新課標的內容與要求來看,對本節(jié)內容沒有具體要求,一部分教師會選擇忽略掉本節(jié)內容直接進行功與功率的講解。但是,追尋和研究守恒量本身是物理學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地需要教給學生物理思考的方法,本節(jié)課內容就可以通過猜想與實驗,引導學生找出研究對象是否存在物理量守恒的情況,再總結經驗與知識得出守恒定律內容并加以驗證,最終可以應用于其他物理現象解決問題。學生在這個探究與實驗的過程中,加深對守恒關系的認識,并將這種思想滲透于自身以后的學習中,對其物理思想的形成與鞏固有很大的推動
作用。
二、追尋守恒量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勢能和能量的概念。
2.可以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里體現的守恒概念。
3.理解自然界中各種能量轉化、轉移中的守恒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1.體會伽利略分析問題的精妙,學習分析事物本質的方法。
2.在列舉事例過程中體會費恩曼所說話的深刻內涵,體會轉化與守恒的普遍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勢能間的相互轉化來研究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培養(yǎng)熱愛生活的情趣。
2.通過“追尋守恒量”,使學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初步樹立能量轉化與守恒的觀點,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探求事物本質的科學態(tài)度和研究方法。
3.通過學習,要善于把實際問題理想化。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勢能的含義,體會能量轉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2.教學難點:在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中體會能量守恒。
四、教法和學法
教法:1.演示實驗法: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在充分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出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情況。
2.觀察法:通過對伽利略斜面實驗的觀察,啟發(fā)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認識守恒量,獲得新知。
學法: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達到體驗中感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活動中歸納知識;參與中培養(yǎng)能力;合作中學會學習。
五、教學器材
單擺實驗器材、多媒體課件、視頻材料。
六、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讓一名學生朗讀教材本章開頭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的一段話,提出什么是能量,并回顧初中所學習的能量守恒定律。
用圖片形式展現幾種常見的能量轉化,并讓學生回答是何種能量轉化為何種能量,進而使學生舉例生活中的能量轉化,初步體會能量轉化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課件展示:投影展示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視頻或動畫
讓學生觀察現象:小球沿斜面從高處由靜止?jié)L下時,小球的高度不斷減小,而速度不斷增大,教師提問說明了什么。
再讓學生觀察現象:球從斜面底沿另一個斜面向上滾時,小球的位置不斷升高,而速度不斷減小。在此提問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認真觀看資料后思考并分組展開討論,小組選出代表發(fā)言,表達觀點結論。
課件展示:利用動畫模擬實驗,將斜面調整傾斜度,引導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情況,指導學生自己組織語言,描述看到的物理現象。
學生通過閱讀并觀察、討論、總結:讓小球沿斜面從靜止?jié)L下,小球將滾上另一斜面,若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減小一斜面的傾角后,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達到同一高度,但這時他要滾得遠些。
教師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猜測:若將后一斜面放平,小球的運動情況將是怎樣?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大膽猜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有一個物理量是不變的、守恒的,教師逐步引導,讓學生理解這個物理量就是能量。
2.合作探究,實驗論證
通過啟發(fā)學生思考關于小球運動過程的描述,最終得到伽利略理想實驗中小球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從而順利引出動能與勢能的基本概念。此時由于學生學習基礎有限,只能得到動能與速度有關,勢能與高度有關這樣的簡單結論,并提出物體的機械能概念:物體的勢能與動能之和稱為機械能。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理論推導:
小球從靜止開始運動,有v2-0=2aX
在斜面上有a=gsinθ
在斜面上有h=Xsinθ
所以v2=2gh
v2與2gh之和是守恒的
我們只需驗證h與v2是否為正比關系即可。
實驗演示:
使用實驗儀器——朗威電子機械能守恒實驗器,分組測出單擺小球下落的高度以及最低點的瞬時速度,觀察兩者之間的關系。
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得出下落高度與速度的平方之間的關系,并利用電腦擬合曲線。
使學生得到小球下落高度與速度的平方之間的正比關系。實際操作中,圖像大多不過原點,此處主要因為空氣阻力的影響,不必急于給學生解釋,而是讓學生保留實驗數據與圖像,待本章內容學習完成再自我回顧誤差原因。
至此分組實驗結束,學生得出實驗結論:無論是伽利略的滾擺實驗還是本節(jié)課所做的單擺實驗,勢能與動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兩者所組成的系統總的機械能守恒。
3.歸納總結,鞏固提升
(1)物體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對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物體被舉得越高、質量越大,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2)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動能是由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共同決定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
(3)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動能可以轉化為勢能,勢能也可以轉化為動能。在只有重力做功時,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總的機械能不變。
七、板書設計
追尋守恒量
(一)能量
1.伽利略斜面實驗 2.守恒量就是能量
(二)勢能和動能
1.勢能: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與高度有關。
2.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與物體速度
有關。
(三)分組實驗驗證單擺機械能守恒
實驗結論:無論是伽利略的滾擺實驗還是本節(jié)課所做的單擺實驗,勢能與動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兩者所組成的系統總的機械能守恒。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學生探究、教師引導、實驗驗證相結合的一節(jié)課,系統性、自主性強,體現了“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思想。引入名人名言,結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啟發(fā)引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更加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認識,提高了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效率。
學生分組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守恒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同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引導啟發(f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形象直觀地理解守恒量能量這一概念,為接下來機械能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很好地將新課程理念結合于教學實際中。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