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菊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要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就必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而要想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就必須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疑問一部分來自學生自身,而另一部分則來自教師的提問。
昨天聽了一節(jié)校內公開課《確定位置》,這是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p98~100頁的教學內容。課程伊始,執(zhí)教者出示主題圖并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到了,小軍的媽媽想給小軍一個驚喜,你能告訴小軍的媽媽小軍的座位在哪嗎?”此時學生給出了多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有的說:“小軍坐在第3行第4列?!庇械恼f:“小軍坐在第4列第3排?!边€有的說:“小軍坐在第4豎排第3個位置?!薄藭r執(zhí)教者連續(xù)向學生提出了2個疑問:①為什么同一個位置會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呢?②怎樣才能正確的確定小軍的位置呢?在提問時前面的設置懸念,更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促使學生去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當然在運用這種提問技巧時必須做到適時、適當、隨機應變。
在介紹完“列”和“行”是如何規(guī)定的以后,執(zhí)教者將教材中的主題圖替換成用“○”代替的平面圖,并讓學生指出哪里是第1列,哪里是第1行。學生指出以后,教師又連續(xù)提出2個問題:①為什么這是第1列?②你能表示出其他的列和行嗎?其實此類問題剛才在情境圖中已經(jīng)解決,這里重復出現(xiàn)已無價值或者說最學生來說已毫無挑戰(zhàn)性。
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太易,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問題太難,學生又會望而生畏。這時就需要教師能夠正確的估計學生的學習潛力,盡量使所設計的問題接近學生智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首先,老師的提問要善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便深化認識,強化記憶,而不應該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其次,老師還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透徹地理解問題,深入領會知識本質性的東西。當然,教材到底要挖多深教師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學記》中曾說:“善問者如伐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之?!币虼宋矣X得教師在提問時,還應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到求知的高度。當然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還需要精簡數(shù)量,要力戒平庸、繁瑣的“滿堂問”。
總之,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帶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讓課堂變得活色生香,妙不可言。而一個高質量的問題就像隨風飄蕩的花種,當老師引到學生用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自信去灌溉它時,就會得到無邊無際的知識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