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嘉慶帝前一年八月才狠狠地訓斥了洪亮吉及其書札的種種不是,不到一年自己又主動為其解釋,這不是打自己的臉么?
古代的皇帝說話可謂是“金口玉言”,話說出口,便不容更改。清朝的嘉慶皇帝親政之初,下旨廣開言路,原本是期望大臣們能夠為國建言獻策,不料,卻被一個默默無聞的翰林院編修弄得“狼狽不堪”,最后不得不出爾反爾,打了自己的“臉”。
嘉慶帝廣開言路 洪亮吉夜呈書札
嘉慶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逝世,已經(jīng)登基3年的嘉慶帝終于可以親政了。可惜,乾隆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危機四伏的局面,朝廷上和珅把持朝政,四川等地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整個大清國顯露出一副大廈將傾的景象。
面對如此情形,嘉慶帝并未退縮。乾隆剛?cè)ナ?,他便將和珅軟禁在乾隆的靈堂內(nèi),只用了15天便將其定罪處斬。緊接著,嘉慶帝一方面罷黜和珅余黨,派大軍至各省平亂,一方面推崇節(jié)儉,力懲官場欺隱怠惰的風氣。為了能夠才盡其用,嘉慶帝下令廣開言路,讓大臣們對國計民生、官員任免等方面各抒己見,指陳利弊,“以收兼聽并觀之效”,只要所提建議對國家有利,必會得到嘉獎、提拔。
翰林院有個人名叫洪亮吉,他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一甲榜眼,被分到翰林院當了一名編修。之后,他按部就班開始編撰國史,偶爾出任鄉(xiāng)試考官,兩年后循例外放貴州學政,第三年回京任職。洪亮吉是一個“性豪邁,喜論當世事”的人,剛?cè)牒擦衷簳r,他便喜歡品評時事,與人議論,因一直沒得到上司的賞識,還曾一度辭官回家,后又被召回。當?shù)弥螒c帝下旨讓大臣們進言的消息時,他不禁精神為之一振,認為這正是展示自己才華的一個好機會,便奮筆疾書,寫成了一份幾千字的書札,準備呈送嘉慶帝。
洪亮吉作為一個七品編修,知道自己沒有資格直接給皇帝上書,于是,他決定請人代呈。洪亮吉將書札抄錄3份,在八月二十四日的晚上分別找到軍機大臣成親王永瑆、吏部尚書朱珪、吏部右侍郎劉權(quán)之3人,請他們代為呈遞。當朱珪與劉權(quán)之收到洪亮吉的書札,打開看后不禁大吃一驚,頓時猶豫起來。那么,洪亮吉究竟在書札中寫了些什么呢?
書札惹出殺身禍 死里逃生遭流放
原來,洪亮吉在書札中直接對嘉慶帝提出了批評,并提醒其務(wù)必“先法憲皇帝(雍正)之嚴明,后法仁皇帝(康熙)之寬仁”,又稱“三四月以來,視朝稍晏,恐有俳優(yōu)(雜耍藝人)進習,熒惑圣聽”;對嘉慶帝最為得意的懲辦和珅一案,洪亮吉也指責其對于曾經(jīng)依附和珅的官員過于寬縱,必須重新追究、審訊;此外,對其他一些案件,洪亮吉也認為嘉慶帝處理不當,均加以指責。朱珪與劉權(quán)之歷經(jīng)宦海浮沉,深知若將此書札呈給嘉慶帝,一定會將其激怒,到時不僅洪亮吉本人可能性命不保,就連自己也會受到牽連。就在朱珪和劉權(quán)之猶豫之際,成親王永瑆卻在次日一早便將書札呈送給了嘉慶帝,并提到朱珪與劉權(quán)之也收到了同樣的書札。嘉慶帝讀后勃然大怒,一邊命人迅速抓捕洪亮吉,一邊下諭朱珪和劉權(quán)之,詢問書札之事。
朱珪雖身為嘉慶帝的老師和近臣,但接到皇帝的諭旨后心中還是忐忑不已,于是,趕緊在八月二十六日寫了一道請罪折。劉權(quán)之也不敢怠慢,連忙上書請罪。嘉慶帝雖然生氣,但念及兩人平日人品端正、辦事踏實,因此僅降三級留用。
嘉慶帝對洪亮吉就沒這么客氣了:下旨將其革職,交由軍機大臣與刑部共同審訊。
洪亮吉根本沒想他的一片忠心會激怒嘉慶帝,面對軍機大臣等人的審問,他只能拼命為自己解釋。洪亮吉說自己是一時糊涂,聽到種種傳聞,沒有親自調(diào)查,更沒有真憑實據(jù),便誤以為真,信筆寫到了書札之中,確實應(yīng)該受到懲罰,但若是說自己有意誹謗皇帝,那是萬萬不敢的。負責審訊的官員根本不聽其解釋,很快就按大不敬判了他斬立決。嘉慶帝接到呈上來的判決結(jié)果,心中仍然怒意難消,斥責洪亮吉“平日耽酒狂縱,放蕩禮法之外,儒風士品,掃地無余”。但同時,嘉慶帝考慮到如果真殺了洪亮吉,反倒成全了他“直言諫諍”的美名,更會讓世人誤會自己心胸狹隘。經(jīng)過反復思量,嘉慶帝決定法外開恩,免其死罪,發(fā)往新疆伊犁交由伊犁將軍保寧嚴加管束。
洪亮吉死里逃生后,連忙上書謝恩,匆匆離開京城,直奔新疆伊犁而去。而嘉慶帝怒火漸消后,也覺得洪亮吉的書札中雖有不少肆意妄言之語,但其中“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數(shù)十年來,以模棱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士大夫漸不顧廉恥”等話也并非沒有道理。
為挽臣心降諭旨 大廈將傾勢難回
洪亮吉被發(fā)配新疆伊犁后不久,嘉慶帝明顯感覺到大臣們除例行匯報公事外,都保持著緘默,敢于上言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事情,即便自己主動詢問,大臣們也只是唯唯諾諾。嘉慶帝明白,這正是自己懲辦洪亮吉帶來的后果。經(jīng)過反復琢磨,嘉慶帝決心下一道諭旨為自己辯解,同時再次鼓勵大臣們積極進言。
在諭旨中,嘉慶帝首先寫到“朕從不敢自作聰明,飾非文過,采擇群言,折中而用,兼聽并觀,惟求一是而已”,之所以要懲辦洪亮吉,一是因為他“既有欲言之事,不自具折陳奏,轉(zhuǎn)向成親王及尚書朱珪、劉權(quán)之私宅呈送”,明顯屬于違例,二是“惟言視朝稍晏及小人熒惑等句,未免過激”,所以軍機大臣和刑部才會依律判其斬立決。而后,嘉慶帝又是一番訴苦,稱自己心胸寬廣,將洪亮吉由斬首改為流放,沒想到不知內(nèi)情的大臣們誤會自己是聽不進意見的君王,以致漸漸沒有人敢上書進諫,關(guān)于國計民生的大事更是只字不提,使得自己有時犯了錯都不知道。
接著,嘉慶帝說出了自己的心思,關(guān)于洪亮吉的書札,經(jīng)“朕詳加批閱,實無違礙之句,仍有愛君之誠”,實在讓自己感動,特意放在書桌之上,以便時時閱讀,以提醒自己,并讓大家不要有思想負擔,有話直言,否則“大失致君之道,負朕求治之苦心矣”。在諭旨的最后,為表示自己的確沒有怪罪洪亮吉的意思,嘉慶帝還特意命軍機大臣給伊犁將軍保寧寫信將洪亮吉釋放,讓他回家鄉(xiāng)安心養(yǎng)老。
盡管嘉慶帝在諭旨中表現(xiàn)得很寬宏大度,但心中還是覺得有些憋屈,前一年八月才狠狠地訓斥了洪亮吉及其書札的種種不是,不到一年自己又主動為其解釋,這不是打自己的臉么?思來想去,嘉慶帝又下旨給代理兩江總督的岳起,令其在洪亮吉回鄉(xiāng)后留心監(jiān)視,禁止其隨意離開,只能老死家鄉(xiāng)。
洪亮吉接到釋放自己的圣旨后,雖然心中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重獲自由的喜悅還是讓其激動不已,他趴在地上一面拼命磕頭,痛哭流涕,一面口稱自己身負重罪,多謝皇帝心胸寬廣,免己一死。洪亮吉最后表示,自己回到老家后一定謹言慎行,安分守己度日。伊犁將軍保寧看到洪亮吉的表現(xiàn)也很感動,于是上奏嘉慶帝,稱自己監(jiān)管洪亮吉數(shù)月,發(fā)現(xiàn)他對自己所犯之罪認識深刻,痛改前非,平時除了當差外,閉門不出認真反省,接到準其回鄉(xiāng)的圣旨時,言行懇切,感人肺腑,足見其悔改之意。
嘉慶帝接到保寧的奏折后心中舒服多了,想到自己身為皇帝,出爾反爾雖有失顏面,但“恕一人之妄言,廣天下之言路”,也算是明君所為,心中的不快頓時消散。此后,大臣們雖然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踴躍,但敢于進言的人確實開始逐漸增多??上У氖?,嘉慶帝的一切努力并沒能挽救清王朝的大廈將傾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