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仁
摘要: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新課改下我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師教研模式的改革為教師提出了更加專業(yè)化的要求,目前眾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積極探索如何來提高教師專業(yè)化的快速成長。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教師;教研模式改革
新課改的精神與實質是要打造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師生共同進步、良好交流溝通、具有和諧師生關系等的教學模式,主張通過互動與交流以改變單一的教師教學模式,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學是銜接高中與小學的樞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基礎教育中占得地位相當重要,對于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來說作用不言自明。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努力尋找有效的教學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夠起到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生是教學模式的主體
新課標的中心思想就是從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轉移,真正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怎樣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
首先,要認清課堂中的主體,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則應成為教學活動的輔導者和指導者。這一觀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不僅僅拘泥于課本知識,還應按照學生的實際需要,調整教材,保證學生參與教學的時間。
其次,尊重學生主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和諧的。這樣學生就能對一些問題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大家一起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尊重主體就是全面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特長愛好,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所謂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問、作業(yè)和考核中都有層次性,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
二、積極培育學生的情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所要培養(yǎng)的不是單純的智力型人才,而是情感、思維都可以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不能只是重視簡單的知識傳授,只是在師生之間展開知識互動,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展開積極的情感互動,讓學生汲取更多隱藏于文字背后的養(yǎng)分,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這樣的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人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實現(xiàn)情感互動。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運用自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教師是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善于運用自身的積極情感來感染學生,以此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在師生之間展開積極的情感互動。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運用音樂渲染氛圍,傳遞特定的情感,以為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打下堅實的情感基調。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在播放相關圖片與視頻的同時播放富有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以悠揚動聽的音樂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帶著對大自然風光的無限憧憬與向往來展開積極的閱讀,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直接對話。這樣,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就可以領略到秀麗的自然風光,讓學生融入大自然,這樣更能幫助學生消除不良情感,建立積極的情感,從而能豐富與提升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與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打破單一備課模式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都是獨自一人完成備課的,教師之間的合作是比較匱乏的。在中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應該提倡合作精神,互相支持幫助,分享各自的經驗,針對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切磋與探討,共同學習與成長。教師之間的互相合作,不僅是校本教研的標志,也是其靈魂所在。所以,新課改體制下,應該積極開展開放式的集體備課活動。即根據年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經過年級組商量后,由每位教師來選擇教材中的不同內容給予授課。在教師主講過程中,一定要清楚新課程的標準,新課程的新改變以及學生的領悟能力,并且一定要講明白新教材的特點、新教材的設計思路以及對于教學方法和作業(yè)是如何設計的。并且,要規(guī)定每個年級每個學期必須有一位教師對全校進行公開授課,鼓勵其他各科各年級的教師積極進行聽課,從而為教師提供一個公開交流的平臺。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師能夠獲得快速發(fā)展,及時獲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與經驗。通過這種方式,打開教師之間交流的大門,減少封閉現(xiàn)象的存在,充分調動其教學的積極性,通過中學語文教師之間的積極交流與合作,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教研氛圍與教研文化環(huán)境。
四、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環(huán)境
良好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環(huán)境是達到高效的教學質量的保證,積極互動的語文教學少不了優(yōu)化的教學環(huán)境。那么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努力構建開放型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在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習,更具思維活力。這種教學環(huán)境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人文環(huán)境是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常常忽略了語文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忽略了語文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價值。許多富有優(yōu)美意境、鮮活思想的文字被支解為機械釋詞、標準化答題。標準的模式不僅限制了教師的思維,更讓學生形成了某些懶惰意識,造成不能說、不敢說及不會說的尷尬局面。營造互動、積極溝通的人文教學環(huán)境,能夠使得學生和老師在交流中思維得到開放,得到激發(fā)。
總之,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新課改體制的實行不斷使這些問題得以發(fā)現(xiàn)并得到不斷優(yōu)化與改善,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得到了不斷創(chuàng)新,使教師擺脫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去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使中學生真正的課堂魅力。然而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無是處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值得借鑒的地方通過進行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應用到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中去,從而為我國的教學事業(yè)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清.新課程下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3,(2).
2、姜秀艷.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