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奇
【摘 要】體驗式教學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始終遵循科學教學理念,借助于情景再現(xiàn)方式為學生們帶來新體驗的教學方式。品德教育與人格的形成發(fā)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從小抓起。品德教育是每個小學生必然要接觸到的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筆者將分析小學品德課中體驗式教學應用的意義和具體方法。旨在為今后更好的實踐教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小學;品德課;方法
小學階段開設課程類型比較少,而《品德和生活》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門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隨著新時期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教育改革也進入到更深的發(fā)展階段,新型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體驗式教學正是眾多新型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推廣應用此種方式將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幫助品德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一、體驗式教學運用的意義
(一)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
小學生由于自身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可塑性比較強。在小學階段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可以使他們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為其以后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好的基礎。體驗式教學還能夠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去自覺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1]。
(二)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教師若善于使用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中能夠靈活運用,對自身的教學能力提高有很大幫助,也會令課堂生動不已,會更受學生尊敬與愛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分享生活經(jīng)驗,能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并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師生之間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三)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品德課程并不是簡單的憑借教師的口頭理論講述就能讓學生真正提高自身素質,而是需要讓他們參與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觸,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意識。體驗式教學方式則為小學品德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契機,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的活動來更好的理解品德課程中涵蓋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意識,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
二、小學品德課程中體驗式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一)積極開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
重現(xiàn)問題的情境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啟發(fā)式的體驗教學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和認識現(xiàn)實社會,當學生被帶入到某個設定的情境中,他們才能更好地從多方面體驗生活和積極思考生活。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三年下冊的思想品德教材中“說說我們生活的社區(qū)”這課內容中,教師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每天的生活環(huán)境和認識社區(qū)人、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出社區(qū)的概念,詢問“是不是大家都住在社區(qū)里”“有沒有同學搬過家”“大家住的社區(qū)里都有什么東西,它們的用途是什么”“社區(qū)里大家的關系怎么樣”等等問題,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會自覺地代入情境。學生會在不斷延伸的問題里發(fā)現(xiàn)很多生活里不曾好好思考的問題。他們會想“社區(qū)很干凈,那我也不能破壞社區(qū)的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如果社區(qū)里有些人有矛盾又該怎么去調解”等等。學生們會積極表達觀點,互相交流建議。最后教師還要做出總結,告訴學生們社區(qū)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社區(qū)環(huán)境,要共同保護社區(qū),要和社區(qū)里的人們和諧相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社區(qū)的重要性,整體性。
(二)加強師生交流,交換生活經(jīng)驗的體驗教學
教師和學生的年齡差別,受到閱歷、年齡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同一個問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前課后和學生積極的交流,聆聽學生們的意見。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更夠拓寬學生眼界,增強學生的好奇心[2]。
比如,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思想品德課本中提到了“家鄉(xiāng)的故事”這個單元。教師首先引入家鄉(xiāng)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xiāng),可以談談“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美不美麗”,“有什么是讓我最喜歡或難忘的”,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對自己的家鄉(xiāng)了解多少”,“有什么歷史故事”,“有沒有什么文化特色”。中國地大物博,文化也是豐富多樣的,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講講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歷史,學生也相互交流意見,學生就可以在無形中學會很多新的東西,了解中國各地區(qū)不同的文化風情,而且這個學習的過程是輕松有趣的。若是學生絕大部分都來自一個地方,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補充,使學生在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整體了解豐富化的過程中體驗新的外部世界和體驗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歸屬感和驕傲感,進而引導學生增強對祖國的自豪感。
(三)組織社會實踐,實現(xiàn)切身體驗教學
課本上的知識都是一些基礎和宏觀的知識,如果教師只對小學生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那么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會和他們的實際生活偏離。另外,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也都是一些單純的理論知識,必須要借助于實踐將這些知識轉變?yōu)閷W生自身的能力。而實踐活動的開展則會使這個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教師可以積極主動的引導帶領學生在安全保證的前提下開展一些社會實踐,將體驗教學與事實相結合,這類社會實踐不一定得大規(guī)模,但學生必須能夠參與其中。
比如在北師大三年級品德課“溫暖的家”的教學中,教師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班級中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將所有的覺得設置好,然后再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不同家庭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學生才可以理解父母,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的不易之處。學生只有切身了解了家人的責任,才能更加體諒家人,體驗到家庭生活的不易,才能學會成長和自覺擔當家里的一些事情。
三、結語
品德培養(yǎng)要從小做起,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基礎十分重要,學校更應該積極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品德課堂。教師要積極尋找適合該階段學生的教學實踐方法,并積極反思總結體驗式教學在品德課中的成果。只有將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課中積極運用,新一代的學生才會成長為陽光健康有理想和健康思想的人!
參考文獻:
[1]王芳.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6(09):46-47.
[2]閔娣.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課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