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曉
摘 要:目前,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普遍緊張,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課堂外的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書本,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探索,效果將會很顯著?!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怎樣讓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呢?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充實語文,讓語文在生活這塊土壤中快樂成長。
關(guān)鍵詞:語文;生活;學生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毙碌恼n程標準倡導“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xiàn)實”。是的,語文學習就是在生活中進行的。生活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源頭,不論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還是社會生活,而語文是生活的一條支流,兩者相輔相成。既然生活是最豐富的語文課程學習的資源,因此,語文老師與學生都應熱愛生活,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時刻捕捉生活中的語文。生活是語文學習的一大寶庫,走進生活,體會生活中的語文,樂趣無窮,收獲滿滿。
一、讓語文走進生活
說到底,讓語文走進生活是一種教育思想,即語文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通過生活來拓展自己的語言空間,再讓學生通過語言來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币簿褪钦f,語文源于生活,語文又用于生活,生活是語文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只是要找準兩者的結(jié)合點。
怎么樣才算是讓語文走進生活呢?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把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結(jié)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讓學生懂得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對于他們而言有何意義,其次要讓學生去生活中鍛煉,在生活中造就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只有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原汁原味的真實的生活,才能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才能讓語文走進生活。
二、讓生活充實語文
生活是語習的源頭和活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劉國正先生說得更為精辟:“讀聽,通過語文認識生活和學習怎樣生活;脫離了生活,讀就變成了無意義的活動。寫說是運用語言表現(xiàn)生活服務生活;脫離了生活,寫就變成了無所依附的文字游戲。而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jié)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盤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與生活相結(jié)合,才能奏效?!弊哌M浩瀚的生活海洋,語文學習如魚得水。你,可以盡性地與春花秋月吟詠性情;你,可以恣意地與夏日冬雪砥礪意志;你,可以縱情地與文人騷客切磋詩文;你,可以隨緣地與凡俗偉人拷問心靈。
我們知道,偉大的詩人李白,他為什么能寫出那么多名流千古的佳句,經(jīng)久不衰呢?他非常喜歡游覽名山大川,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上,幾乎印滿了李白的足跡。那些爛漫的山花發(fā)出一陣陣芳香,那些快樂的小鳥“啾啾”地叫著,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在游玩中他領(lǐng)略了自然社會帶給他的沖擊,自然而然他的詩就充滿了生命力。這就使生活在無形中豐富了他的語文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語文表現(xiàn)在很多地方,比如:當我們和人在交流時,那不是語文嗎?去商店買東西看商標,那不是語文嗎?每天我們在看電視,聽著電視中或搞笑或優(yōu)美的語言,那不也是語文嗎?語文并不是局限于語文書,語文中的文章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反映!
我們的學生很多時候都說作文不會寫。我覺得,那是我們教師沒有引導好,或是對學生的要求太高了,只要他寫出了生活的真實那就是一篇好文章!我們總是在追求華麗的詞藻,優(yōu)美的表達方式,卻忽視了許多生活的本質(zhì)。
所以我布置給學生的作文,帶回家做的,總是有目的的。比如,寒假時,我只布置了一篇作文,就是讓學生去寫寫這個年自己是怎么過的,或者在過年時有什么快樂的事,只要把當時的場景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好。又或是有一次,我在上課,上著上著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雪,瞬間天地間一片雪白。學生當時那個激動,真是又跳又叫,個個眼睛都往外看。當時我一想這不是現(xiàn)成的寫作題材嗎?于是我馬上停止了上課,讓他們走出教室,站在高高的陽臺上眺望校園的景色和此時天地間的變化!學生很激動,一個個搶著擠到我面前向我訴說他們看到的景色,那臉上自信的笑容是那么明亮耀眼,我在一旁提點他們,應該用些什么語言來表達。結(jié)果那天留給他們的作文個個學生都寫得相當不錯,優(yōu)秀的學生甚至寫得相當生動!
從這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作文,并不是在作文課時才教的,也不是在作文課上的幾句解說就能讓學生寫好的!而是要在生活中去點撥學生讓他們明白,語文源自生活!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身邊處處有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從而為語文教學引進源頭活水,使語文課堂多姿多彩、豐富而實在,學語文,用語文,快樂地與語同行。
只要我們語文老師在生活中積極引導學生用語文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體悟生活,何愁學生無素材或者無話可寫呢?我堅信讓語文在生活這塊土壤中快樂成長,將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驚喜!
參考文獻:
李海霞.培養(yǎng)小學生感恩意識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