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妍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中的數量、時間、空間等知識是幼兒難以理解的,再加上長期以來,教師總是想通過演示、講解、總結,讓孩子記住某個知識、某個規(guī)律、某個方法,形式也只停留于單一的室內集中活動中講解,練習,甚至是表面化的游戲。讓孩子一開始接觸數學就學會死記硬背,導致幼兒獲得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既培養(yǎng)不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及學習的快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提出了新的規(guī)定和要求:即“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單問題。依據這一理念,我在數學教育活動中,也十分重視教學要游戲化的探索。
一、創(chuàng)造游戲化的數學教育
數學知識較抽象,因此進行數學教育不能只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單靠課堂上的幾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游戲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教育家也說:“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就經常邊游戲邊教學。如中班認識錢幣的活動中,我沒有只是單單讓幼兒認識紙幣和硬幣,因為紙幣比較多,所以幼兒也十分不容易記住。所以我就安排了角色游戲“陽光超市”,里面放上一些孩子最喜歡的東西,都標上不等的價錢,機器人“10元”、小汽車“5元”等,然后讓幼兒在我準備的錢幣中,找到然后去“購買”。這樣一來孩子的興趣比較濃,就是第一次沒有拿對錢幣,第二次也一下子就記住了。
有時我們還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年齡特點,有目的地創(chuàng)編一些相應的數學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讓孩子在用操作材料操作中學習數學、感知數學,從興趣入門。如小班數學認識圖形,我先是設計了教學活動,“小青蛙找家”,通過故事引導幼兒找不同形狀的家。還為了鞏固對圖形的認識,我讓孩子們玩“喂食”的游戲,請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給正方形娃娃吃,把圓形片片喂給圓形娃娃吃,孩子們在游戲中加深了對圖形的認識。
總之,我運用一切辦法,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和諧、輕松、愉悅而又科學的數學環(huán)境,引導幼兒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學習,使他們體驗到了數學活動的樂趣,提高了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不同的手段來學習數學
數學是抽象出來的,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所以幼兒的一日生活也是學習的內容,學習的過程。一切教育契機都存在于幼兒的游戲、餐點、睡眠等活動中。如吃飯前我讓幼兒發(fā)放碗、勺子,一人一個,從而鞏固了一一對應;吃餅干時,讓他們用牙齒咬出各種形狀,孩子對這個特別干興趣,在哈哈的笑聲中,就完成了鞏固圖形的認識;
在站隊的過程中,我讓幼兒說出你前面是誰,后面是誰?鞏固方位認識等等。我發(fā)現每一個數學教育活動目標都不是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期的鞏固訓練才能達到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除了重視教學活動,還要注意在生活中的運用,生活中的積累。
通過這些活動,讓幼兒感到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學習,數學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他們在平時生活學數學的興趣。總之,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我們要把教育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要把數學的概念融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的元素搬到課堂教學中來,相輔相成,有機整合,讓數學活動更生活化更游戲化,培養(yǎng)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幼兒輕松主動的學習數學。
三、讓數學教育滲透到各個領域中,滲透到生活中
在教育過程中,由各領域的教育內容是相通的,因此,我將數學知識也滲透到其他各科學科中,如: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畫“蝴蝶”。就讓孩子觀察蝴蝶有什么特點,除了有美麗的翅膀意外,他身上的花紋是對稱的,就鞏固了對稱;社會課上,孩子可以通過“我的家人”“我家的門牌號”“我家的電話號碼” “讓幼兒數一數家里有多少人”,等一系列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自然、輕松、愉快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在各領域中感受數學,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
總之,在數學教育活動中,我們要運用一切手段更,讓幼兒在數學教育活動能,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真正做到“學中玩,玩中學”,讓幼兒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 真正體驗到數學學習不是枯燥的,而是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