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 王獻
摘要 結合具體案例,詳細闡述了景觀設計“加減法”在精品城市建設中的運用,認為景觀設計“加減法”為精品城市建設從宏觀格局到細節(jié)的傳承、降低成本及人文影響提出了高效的策略。
關鍵詞 低成本景觀更新;“加減法”;場所精神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07-0150-03
The Applicatio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ne City
CHEN Jun,WANG Xian
(Hefe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Hefei,Anhui 2300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specific cases, landscape desig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the use of elaborate urban construction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It was showed that landscape design “addtion and subtraction” put forward efficient strategy for the qua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e macro pattern to the detail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cost reduction and human impact.
Key words The low cost of landscape renewal;The landscape desig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Spirity of place
隨著精品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大面積的城市老舊空間需要合理化更新,而全盤否認、重新設計并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低成本景觀更新是指運用景觀設計中的“加減法”降低成本、減少廢棄以及削弱對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為精品城市建設從宏觀格局到細節(jié)傳承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低”的核心在于最少地利用資金和資源,贏得最大的綜合效益,從而完成成本及城市綜合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而不是為了節(jié)約成本一味降低品質。
日本Fukahori等[1]曾在對街道景觀基本元素造價與環(huán)境質量提高的研究中對比發(fā)現(xiàn):“提高景觀設計元素的造價,如植栽、路燈和鋪裝等,并不能帶來相應的大眾滿意度。恰恰相反,人們對于與造價無關的景觀元素形式、材料以及色彩卻表現(xiàn)出較高的敏感度”。
對于場地中不符合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因素,可在原有基礎上運用“加減法”來實現(xiàn)舊貌換新顏,為廢物再生、循環(huán)利用提供充足的可能性和高效的可操作性[2]。
1 景觀設計的“加法”
“加法”,并不意味著隨意的添加,而是在原址原貌上謹慎地“錦上添花”。在現(xiàn)場考察和詳細分析后,巧妙保留有歷史意義、有文化意味或是民俗傳統(tǒng)的地形、道路、景觀構筑物、植物或建筑[3]。在重新設計硬質景觀時應避免影響場地中長勢優(yōu)良的喬木、結構完整的植物群落,尤其是場地原生植被資源。進行“加法”設計時應高度重視和保護,充分考慮這一區(qū)域的環(huán)境承載力。例如中山岐江公園在更新時保留了古樹、原生的鄉(xiāng)土群落和發(fā)育良好的湖岸(圖1),成為一道亮麗古樸的風景線。
中山岐江公園中的鐵軌改造也是一個經(jīng)典“加法”案例(圖2),設計師合理保留原始鐵軌遺址,將其作為主干,留下茂盛的喬木,添加白石條和草花形成時尚街景,賦予了特色場所精神,賦予廢棄斑駁的鐵道新的生命和別具一格的美感。白色、鐵銹紅、翠綠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著公眾游玩、健身和拍照。這種簡單的“加法”造就了別具一格的空間體驗和氛圍。
無獨有偶,相同的設計思路也體現(xiàn)在韓國的西首爾湖公園改造中。設計師對于殘留的鐵架或墻垣也采用“加法”(圖3),用藤本植物攀爬墻面和金屬構架,用垂型植物懸掛墻垣,軟化硬質景觀,用涂料、植物等材料包裹殘垣斷壁,這種改變原有表面機理的“加法”,不僅對整體植物造景起到空間過渡的作用,同時也營造了完整的生態(tài)氛圍[4]。
2 景觀設計的“減法”
“減法”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為刪減,即刪除多余設計和不合理的構筑物,避免繁縟的設計影響場地元素以及場所精神的表達[5]。韓國的西首爾湖公園作為廢棄工廠重生的典范,既有“加法”,也有別具一格的“減法”,設計師去除原有工業(yè)特色形態(tài)中額外的鋼筋和混凝土,加入適宜的植物,從而將原先的沉降池與新引入的植物、智能循環(huán)水體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公園最美的景致。有加有減的設計手法造就了后工業(yè)特色的文化公園。
“減法”的另一層含義為破碎重組,即減去原有結構,重組成新的結構。例如,將場地中的廢棄金屬(如鐵塊、鐵條、鋼板等)重新鍛造為景觀盒、花池或擋土墻。與多年生觀賞草本植物,如狼尾草、茅草、芒草、野花群落等搭配形成后工業(yè)風格的視覺效果。這在國內外景觀改造中最為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如韓國西首爾湖公園的野花花園、上海的后灘公園等。在德國魯爾區(qū)北杜伊斯堡公園中,銹紅色植物載體與植物相得益彰,營造特色的場景感與生態(tài)美學效果(圖5)。
西班牙巴塞羅亞地區(qū)的威爾登·瓊恩垃圾填埋場景觀恢復項目也是“減法”的經(jīng)典體現(xiàn),它將場地廢棄石塊、垃圾等用金屬網(wǎng)外包固定制成石籠、填料籠,攀爬常春藤,形成能分割空間的綠化吸附墻,綿延的綠色生態(tài)墻,高效處理了場地的垃圾,傳達了先進的景觀設計理念。
3 結語
景觀設計“加減法”的運用可以將歷史印記、人文氛圍與藝術化空間交互融合,在同一個項目中,既可以“加”,也可以“減”,實現(xiàn)古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巧妙創(chuàng)意設計手法不僅能吸引人們的視線,還可以引導公眾建立環(huán)境保護和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同時,原有資源大量再利用,大幅減少材料采購成本和廢棄物運輸成本,加快精品城市建設的推進[6]。
景觀設計“加減法”的產(chǎn)物以包容、簡化而自由的形式更易于承載地域文化,營造意境美,以簡潔的方式賦予場地文化內涵,營造舒適、特色的城市開放空間,使人們能夠在改造后的場地中激發(fā)靈感和想象力。正如馬克·約翰遜(Mark·Johnson)所說:“一種包含文化多樣和自然的‘偶然事件的美能夠傳達給公眾人類現(xiàn)狀的實質,存在于每個人而不是設計者心中的法則的價值和意義,是想像整理的平臺和力量的源泉?!?/p>
參考文獻
[1] FUKAHORI K,KUBOTA Y.The role of design elements on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treetscape improve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3(2):75-91.
[2] 喬治·F·湯普森,費雷德里克·R·斯坦納.生態(tài)規(guī)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3] 朱育帆.文化傳承與“三置論”:尊重傳統(tǒng)面向未來的風景園林設計方法論[J].中國園林,2007,23(11):33-40.
[4] MELBY P,CATHCART T.可持續(xù)性景觀設計技術:景觀設計實際運用[M].張穎,李勇,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5] 景觀中國[EB/OL].[2016-10-11].http://www.landscape.cn.
[6] 李建偉.景觀統(tǒng)籌與可持續(xù)性景觀設計[J]. 園林, 2015(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