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實施,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呆板教學中滲透了人文的關懷和情感的熏陶。自此,對學生的情感教學便全方位、多維度地展開了。主要從“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教學環(huán)境的情感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四個方面,簡要談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素養(yǎng);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等,這些無不道明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解剖式”講解。倘若我們將一篇課文比喻成一個“水果夾心蛋糕”,那么,教師就是那位“分蛋糕的人”,沒等學生看清楚蛋糕美麗的外形,蛋糕就已經被“分割”了,沒等學生自己品嘗“藏”在蛋糕中的水果,蛋糕就已經被“剝離”了。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文本的閱讀,就像是“吃蛋糕”,沒有“外形”的吸引和誘惑,學生沒有興趣和求知欲;沒有“夾心”的品嘗和探索,學生就不能收獲意外驚喜。這樣的一堂課,學生的情感就像一池“死水”,沒有半點漣漪。過分注重解說和復雜知識體系的教授,會使原本生動、有趣的語文索然無味。而我以為,情感教育就是改變這一困境的有效平臺,它可以將語文教育融入一個積極、愉快的情感氛圍中,實現有效教學。
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如何在情感教育的平臺上大展身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未成曲調先有情”,語文教材中的每一道“曲兒”都是作者情感的結晶,其中包含了親人之間的親情、友人之間的友情、情人之間的愛情、國民之間的大情等等,包羅萬象。無論是生活現象、人物形象,還是自然風光,都融匯著強烈的情感,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自然中的一滴雨露,甚至是人臉上的一個表情都散發(fā)著情感的魅力,吸引學生在文本的閱讀和鑒賞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成就自己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或與學生生活中的常見情境相聯系,或利用音樂的效果渲染,或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等方式渲染氛圍,引發(fā)學生的情感,為文本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二、利用教學環(huán)境的情感氛圍
“古孟母,擇鄰處。”一直以來,環(huán)境對于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課堂教學中也是一樣,教學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效果。課堂環(huán)境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堂的物質文化,如班級中學生座次的排列(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按照考試名次排列)、教室的衛(wèi)生狀況、硬件設備,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法、班風班紀、師生關系、學校規(guī)模、課堂氛圍等;另一方面是校園的物質文化,如學校的規(guī)模、綠化、格局、校風校紀等。課堂和校園的物質文化是固定的,難以改變,而課堂和校園的文化氛圍卻是無形、動態(tài)的,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格外注意情感氛圍的營造。就以排座次為例,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排在最后,就像被打入“冷宮”一樣,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積極性,絕不可取。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
“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熓呛蛯W生接觸、相處最多的人,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所以說,進行情感教育,教師是關鍵。因此,我認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水平,在和學生日常的交流和交往中具備“人文”意識。語言的交流就是情感的交流,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扎實自己的語言功底,教學中通過形象、生動、幽默而富有情感的語言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再搭配眼神、表情、動作等,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好地將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相溝通,既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又能發(fā)展學生情感。
四、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一個個性化的行為,文本的意義需要讀者自己構建,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一種行為。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拋掉自我狹小的意識圈子,打開思維,站在更高、更遠的境界,展望文本中的情感世界,透過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思索每一個情節(jié)中的真實情感,力求讓學生對任務事件有更多的解讀和體驗。文本的開放性特點賦予了讀者廣闊的閱讀視野和寬廣的心靈感受,為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文本內涵提供了可能。同時,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嶄新的接受,是一種新生活方式的介入,讓學生能擁有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參考文獻:
張建國.語文新課標下的情感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