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安斌
摘 要:生本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模式,農(nóng)村學校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物理結合生產(chǎn)生活實際,重視小組建設,讓留守孩子感到溫暖。
關鍵詞:農(nóng)村;生本教育;初中物理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生本教育讓許多薄弱學校因此改變面貌,成為社會認可的學校。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模式,這讓廣大教師感到既有理論基礎,又能實際操作。生本課堂模式主要有:河南南陽南召現(xiàn)代中學的“五環(huán)三查模式”、東莞康湖新樂學校的“三主課堂”模式、江蘇昆山前景學校的“三環(huán)五步”課堂模式、杜郎口中學“三三六”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廣西南寧市育才雙語實驗學?!叭K”、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什社中學的“兩段式”課堂模式、山東省臨沂四中的“三五X”課堂模式、江蘇翔宇的“理想課堂”、山東日照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四環(huán)遞進問題教法”、河南南陽南召現(xiàn)代中學的“五步三查七遍學模式”、河南南陽西峽縣“三疑三探”。
農(nóng)村學生學習的觀念整體來看不佳,學習態(tài)度不是很好,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強,其學習習慣也有待培養(yǎng)。農(nóng)村沒有專門用于生本教育的教材資料;學校教學設備嚴重不足;家長很難在知識學習上幫助學生,家長在管不住學生時放棄對學生的教育。
參照生本教育理念,借鑒各地的生本教育模式,通過實際教學我們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以供大家參考。
一、結合本校實際,豐富教材,引導快樂學習
例如,“比較材料的保溫性能”“電冰箱中的物態(tài)變化”“自制指南針”等,都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較近。在學習了“光現(xiàn)象”后,我們讓學生到校外廣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還要求學生到眼鏡修配店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視力檢查和鏡片的配制過程。
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1.實驗探究課:(1)創(chuàng)設情境。(2)自主探究。(3)小組交流。(4)歸納結論。(5)鞏固訓練。
2.規(guī)律原理課:(1)復習舊知。(2)建立模型。(3)探索規(guī)律。(4)應用規(guī)律。(5)歸納小結。
3.復習課:(1)課前展示。(2)典型例題。(3)解疑釋惑。(4)拓展提高。(5)當堂檢測。(6)評析。
4.試卷評析課:(1)基本題:組內交流批改。(2)題組訓練:先組內校對批改,再討論,最后全班交流升華。(3)解決實際問題:組內互相幫助,理清解題思路并能熟練進行口頭表達。
三、推行前置性探究
先做后學、先會后學、以學定教,教師要引而不幫。如在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故意不講要采取控制變量法,讓學生自行判斷、分析、實驗。教師要大膽放手,為每一名學生分發(fā)器材,如在學生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得出結論:(1)光線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2)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傳播方向改變,且偏向法線。(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隨著增大。(4)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向水中時,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5)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且偏離法線。(6)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時,沒有光線進入空氣。(7)光斜射到空杯底某點,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發(fā)生偏移。(8)豎直放的吸管從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變短了,而從旁邊看過去,好像變粗了……
四、小組合作是自主學習最好的方式
縱觀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性別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xié)調發(fā)展,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靈活地進行分組。一號當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二號當紀律員,負責維持合作時的紀律;三號當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四號當匯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匯報。在一定的時間后調換他們的任務。
五、多元評價讓學生愛上我的課堂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還要對小組合作學習做出評價。
六、合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好
老師的結合童話故事教育學生在集體中要有團隊合作意識外,有時候還需要利用比較強硬的手法,如留下合作得特別不好的小組,重新合作完成課堂的小組學習任務,直到不成功的小組也明白怎樣合作才會學到知識,享受到互助合作的快樂為止。每個小組都是老師手把手地扶著走向成功的。
耐心地靜候花開,更能體驗到教與學共同成長的真正和諧,也更能真實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簡單的“牧者”的幸福。
參考文獻:
[1]馮忠良.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7.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劉群.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
[4][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曉燕.中國教育問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