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寬+張蕾蕾
【摘 要】英國翻譯學家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翻譯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從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角度,分析了其在杜牧的《清明》中的具體應用,進一步討論和比較兩種翻譯策略的特點。
【關鍵詞】語義翻譯;交際翻譯;清明
一、紐馬克的翻譯理論
彼得·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的翻譯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他分析和總結各家各派的翻譯思想,將話語分析、符號學、功能語法、文體學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應用于翻譯理論和研究中,其中紐馬克翻譯理論的核心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兩大理論也是紐馬克翻譯理論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在翻譯界長期圍繞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背景下提出來的。紐馬克認為忠實于原文和忠實于譯文這兩大矛盾不是永恒對立的,是可以相互調和的。在紐馬克看來,語義翻譯是“譯者只在目的語句法和語法的限制內,試圖再現原作者的尊卻語境意譯”,交際翻譯是“盡可能地在目的語中再現原文讀者感受到的同樣效果”也就是說語義翻譯是盡可能的原文,交際翻譯是盡可能的忠實于譯文讀者的閱讀感受。
雖然二者有所差別,但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運用不是絕對的,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可以交替使用。因此,沒有絕對的語義翻譯,也沒有絕對的交際翻譯。
二、杜牧及《清明》
杜牧,唐朝著名詩人,代表作有《赤壁》、《泊秦淮》、《清明》、《秋夕》等?!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來自杜牧的《清明》,講述的是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中國的古詩最重要的是意境、思想和音韻。要想把古詩翻譯成英語,必須既完整地呈現古詩原有的詩意,還要體現出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
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清明》中的運用
古詩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蘊藏著許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因此要想讓西方讀者了解,我們就應該采用語義翻譯,盡可能的傳達出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其次我們還要達到讀者能夠讀懂的境界,盡可能采用交際翻譯。
(一)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譯文: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在譯文中,譯者增加了“l(fā)ike tears”來形象的表達“紛紛”這個詞,這里實際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但原文中并沒有出現這種修辭,譯者為了讓目的語讀者能夠更加深刻理解清明時節(jié)的紛紛細雨,后加了比喻的修辭,這實際上是運用了交際翻譯的翻譯策略。若去掉“l(fā)ike tears”,此句變?yōu)锳 drizzling rain falls on the Mourning Day。A drizzling rain falls形容雨紛紛,on the Mourning Day 表明清明時節(jié),這種譯法就遵循了語義翻譯的策略,盡可能的忠實于原作者的思想與感受。
(二)路上行人欲斷魂
譯文: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在此句中,譯者將路上行人譯為“the mourner……on his way”,欲斷魂譯為“heart is going to break”都嚴格符合原作者的表達方式,在選詞和時態(tài)上盡量忠實于原文,體現出當時行人的匆忙。因此,此句的翻譯更符合語義翻譯策略,保留了詩中的韻味。
(三)借問酒家何處有
譯為: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首先,原詩句是一個簡單的陳述句,而譯文卻變成了一個一般疑問句,因為譯文改變了原有的句法結構,并且增加了原詩中沒有的成分——drown his sad hours,因此此譯文遵循了交際翻譯的翻譯策略,更加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讓目的語讀者身臨情景感受作者當時的內心活動與思想感情。
(四)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最后一句的譯文使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更加注重傳遞出詩中原有的意思,譯者幾乎沒有對句法結構和語義做修改,選擇保留原作者詩文的原有鄉(xiāng)土韻味,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田園人物圖。在最后一句的翻譯中,譯者更傾向于使用語義翻譯策略。
四、結語
本文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理論指導下,解析了《清明》這首古詩的英文譯文,分析了作者如何使用這兩種翻譯策略,以及這兩種翻譯策略給譯文帶來何種表達效果,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解答。通過分析我們知道,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使用上并沒有嚴格的界限,二者相輔相成,一篇好的譯文既要有語義翻譯,也不能缺少交際翻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結合使用,既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讓讀者能夠理解明白。
參考文獻:
[1]Culler,Jonathan. 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Hu Zhibo,A Study on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s Theory,[D].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2011.
[3] 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a.
[4]陳婧.文本類型翻譯理論與翻譯標準的再討論[J].宜賓學院學報,2005.
[5]陳軍.語音翻譯和交際翻譯簡評[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
[6]丁建江.文本類型理論與翻譯[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3.
[7]丁媛媛,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技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