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芬
[摘 要]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學生能從文本中找到“小我”,看到“大我”。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能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在閱讀中提升認識,找到寫作的途徑。因此,文本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閱讀與習作“聯(lián)姻”,巧借文本資源,有效引導練筆,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文本教學;習作練筆;結(jié)合;有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2-005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離不開閱讀,在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實踐活動。
然而,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的表達能力較差,特別是農(nóng)村小學的學生,受方言的影響,課堂上表達時常常語序混亂,表述不清,習作中也是語無倫次,往往是口頭話堆砌而成,甚至無話可說。面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教師在文本教學中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外,還應當有意識地開發(fā)和利用課本資源,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豐富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以文本為平臺,打開思路,提升認識
小學生因年齡、經(jīng)歷的限制,他們看待生活、分析問題時目光難免狹窄,認識難免淺薄,思考難免片面,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高屋建瓴,從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本質(zhì),深入、全面、辯證地思考人生。此時,我們的文本就是一座橋梁,能接通現(xiàn)實生活和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與作者的對話中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去體驗、去感悟,從而打開寫作的思路,達到認知的提高。
例如,對于當前比較敏感的“二孩”問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給予是快樂的》一課,就是一個值得挖掘的文本。課文敘述了一個男孩對殘疾弟弟的真摯的愛,文章構(gòu)思奇特,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篇末還進行了點題:圣誕前夜,保羅被小男孩的只求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也將關愛送給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從而深切地感受到給予的快樂。愛可以啟迪愛。作為大哥哥、大姐姐,如何面對父母愛的分享,“二孩”給予學生的是讓他們擁有了愛的能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引發(fā)了更深的思考。而后,我讓學生寫以“愛”為主題的小練筆時,他們不再千篇一律,不再更多地關注父母對自己的愛,不再是“接受愛”“感受愛”,而是有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更加關注“付出愛”“我有愛的能力嗎”。他們看待生活的眼光,因文本而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中,他們認識生活的能力,也因文本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以文本為載體,捕捉相似點,產(chǎn)生共鳴
人教版選編的文章內(nèi)容豐富,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深度挖掘教材,抓住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似點、撞擊點,捕捉學生的真實感受,拓展寫作的空間,讓學生樂于動筆。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作者以富有詩意的語言,描寫了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童年在園子里栽花、拔草、鏟地、追蜻蜓、捉螞蚱,給莊稼澆水等,都不是真正的勞作,而是“亂鬧”,是孩童的游戲。這樣的生活與我們農(nóng)村孩子的生活太相似了。文中作者孩子氣十足的腔調(diào),春天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寫,把兒時自由快樂、無拘無束的情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富有孩子氣息的語言一下子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了。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學習,做好批注,把自己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很多學生都喜歡文中摘黃瓜、捉蜻蜓、采倭瓜花、捉螞蚱這一段。因為這些事情把他們帶回了童年,勾起了他們對童年快樂生活的回憶。在學生感受到快樂的同時,我讓他們說說自己童年時有哪些趣事,和作者的兒時生活有哪些相類似的。連平時很少說話的學生也頓時打開了話匣子,爭先恐后地說著自己童年的趣事:捉蜻蜓、下河摸魚、封螞蟻洞、撲蝴蝶、斗蟋蟀……看著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眉飛色舞談論的情景,我靈機一動,順水推舟,讓他們把自己的童趣寫下來。由于寫的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表達上也比較自由,學生們攤開作文本,一氣呵成,只用了十多分鐘,就寫下了一篇篇生動有趣、童氣十足的文章。
三、以文本為素材,關注細節(jié),提煉生活
學生提筆行文時總感嘆“無米”,或是感嘆“米”的陳舊。一寫到老師,就是“生病時的問候”“犯錯時的交流”;一寫到父母,就是“雨天送傘”“生病悉心照看”……仿佛天下所有的老師和父母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毫無個性。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生活中的細節(jié)關注得少,思考得少,忽略了身邊許多感人的、新鮮的細節(jié)。而文本卻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為我們描繪、展現(xiàn)了一個個平凡鮮活的人物,勾勒出了一幅幅平淡卻感人的生活畫面,揭示了生活本質(zhì),還原了生活真相。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觸摸到這一點,無疑將會為學生打開生活的大門,讓他們看到生活平凡而深刻的一面。
如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片段:“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粘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細致的觀察與生動的表達以后,我用“生活中什么事物喚起了你的好奇心,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這些事物?”這一問題,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到實際生活中。“我觀察過螞蟻搬蟲子”“我觀察過小雞啄食”“我觀察過貓抓老鼠”“我觀察過媽媽摘豆角”……學生紛紛發(fā)言。“那么,請你來練一練筆,學學小作者,把你的觀察表現(xiàn)出來。”我話音剛落,下面已是一片沙沙聲了……
四、以文本為綱要,構(gòu)思行文,巧做文章
一堆同樣的材料,有的人能夠建成漂亮的高樓,有的人卻只能搭建低矮的陋屋。究其原因,在于對材料的使用和構(gòu)造方面缺乏創(chuàng)意。文章的結(jié)構(gòu)圖就是一棟房子的設計圖紙,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高屋建瓴,俯瞰全局,才能清晰流暢地表達。再好的材料如果不善于布局與構(gòu)思,不會運用一些寫作技法,也難以取得預想的效果。優(yōu)秀的課文不僅能給學生思想上的啟迪,教給他們關注生活的視角,同時,在行文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的技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在文本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內(nèi)涵外,還應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并內(nèi)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技能。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時間為經(jīng)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建構(gòu)全文。文中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jié)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也喜聞樂見。文章語言表達樸實簡潔,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jié)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全文內(nèi)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在互動中聯(lián)系本地本民族過春節(jié)的習俗,也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人們的活動為緯,有詳有略地寫寫《廈門的春節(jié)》。有了教材做向?qū)?,學生習作時不再感到困難,達到了最佳效果。
五、以文本為版塊,挖掘?qū)n},拓展練筆
人教版教材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編排特點,就是每個單元的內(nèi)容都是圍繞一個專題來編排的。各專題的導語提示了學習重點,明確了讀寫訓練點。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這一特點,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專題的重點,有選擇地引導學生練筆。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以“感受自然”為專題,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和兩篇略讀課文《山雨》《索溪峪的“野”》。為了達到“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表達”這一訓練點目的,教師上完兩篇精讀課文后,讓學生進行比較:同樣是描寫大自然,《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觀潮》《桂林山水》等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知道了同樣是寫景的文章,以前學過的文章中,作者是帶領我們?nèi)バ蕾p大自然的美麗、壯觀,現(xiàn)在所學的課文,作者是讓我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奧妙。從表達方法上看,前者主要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具體;后者則充分運用了聯(lián)想和想象,讀這樣的課文,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在跟大自然對話。這些文章是多么的有情有義呀!
講解文章后,我安排學生以“ ,我來了”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把題目填完整,橫線上可以填事物,也可以填地方,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去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習作上交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想象生動而有靈性。
六、以文本為依托,扶放結(jié)合,有效仿寫
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詩歌等文學體裁,因此練筆的量就應該增加,面就應該擴大。兒童都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借助教材引導學生對文體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仿寫,能夠提高他們的綜合表達能力,為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詩歌,它的格式一般都比較整齊、統(tǒng)一,容易把握,易于仿寫。六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活動“輕叩詩歌大門”中有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致老鼠》,在學生充分朗讀感受詩歌的魅力,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感情用詩歌表達出來的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動植物進行仿寫,寫出自己的感受。有學生寫了一首《致老虎》。
我喜歡你們——
長長的尾巴,
十足的威風,
額上威武的“王”字。
雖然你愛欺負小動物,
但我還是喜歡你們。
如果我能把你們召集在一起,
一定要你們,
種地做飯、和大家友好相處。
還要教會你們
不要吃肉,
改作素食主義者。
我還要給你們
介紹個朋友——
它的名字叫獵狗。
這首詩雖然粗糙,但卻寫出了學生美好的愿望,充滿童真、童趣。依托教材仿寫,扶放有序,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總之,教材這一文本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教學中,我們應將讀寫緊密結(jié)合起來,利用教材有效引導學生練筆。當然,練筆也要適時適量,必須遵循“以學定教”“因文而練”的原則。只有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升,練筆才是有效的。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