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則寶
【摘要】脂溶性維生素都是親脂性的非極性分子或者衍生物,在食物中隨脂類一同吸收,吸收后的脂溶性維生素在血液中與脂蛋白或某些特殊的結合蛋白特異性結合而運輸,多儲存于肝臟,其對人體作用不容忽視。本文主要就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性質、特點、作用、缺乏癥做一綜述。
【關鍵詞】維生素A;維生素D;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E;維生素K
【中圖分類號】R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維生素按其溶解性質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均為油樣物質,不溶與水,多儲存于肝臟,其對人體具有重要作用[1]。
1.維生素A
1.1 性質、特點。維生素A的化學本質是含有脂環(huán)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維生素A1和維生素A2,易氧化,遇熱和光更易氧化。維生素A1又稱視黃醇(retinol),主要存在于哺乳動物和海魚肝臟,維生素A2又稱3-脫氫視黃醇,主要存在于淡水魚、肉類、蛋黃、乳制品等。
1.2 作用及缺乏癥。人類視桿細胞中感受弱光或暗光的視紫紅質是由維生素A1轉變成的11-順視黃醛與視蛋白在暗處合成的。當缺乏維生素A時,視紫紅質合成減少,對弱光敏感性降低,暗適應時間延長,嚴重時會發(fā)生“夜盲癥”。
維生素A與上皮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維生素A缺乏時,引起上皮組織的改變,如腺體分泌減少,上皮干燥、角化及增生。淚腺上皮不健全,淚液分泌減少,產生干眼病,因此維生素A又稱抗干眼病維生素。缺乏維生素A時,兒童生長停頓、發(fā)育不良。攝入維生素A可減輕致癌物質的作用。
2.維生素D
2.1 性質、特點。維生素D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是類固醇衍生物,種類很多,以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和維生素D3(膽鈣化醇)最重要。魚油、蛋黃、肝等富含維生素D,動物皮膚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變?yōu)榫S生素D3,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變?yōu)榫S生素D2。嬰幼兒、成人經常接受日照,可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D3。維生素D被吸收后經肝和腎的羥化作用,生成1,25-二羥維生素D3活性形式。
2.2 作用及缺乏癥。1,25-(OH)2維生素D3可調節(jié)體內鈣和磷的代謝,利于新骨生成和鈣化。通過誘導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合成鈣結合蛋白,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因此使用維生素D時應補充鈣;同時還促進腎小管細胞對鈣、磷的重吸收,從而維持正常血鈣、血磷的濃度;1,25-(OH)2維生素D3促進成骨細胞形成和促進骨鹽沉積,利于骨骼、牙齒的形成和鈣化。
當維生素D缺乏時,兒童可發(fā)生佝僂病,成人引起軟骨病。另外,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1,25-(OH)2維生素D3具有對抗1型和2型糖尿病的作用,對某些腫瘤細胞還具有抑制增殖和促進分化的作用。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可引起高鈣血癥、高鈣尿癥、高血壓及軟組織鈣化及肝損傷等[2]。
3.維生素E
3.1 性質、特點。維生素E俗稱生育酚或抗不育維生素,主要分為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兩大類,每一類又可根據甲基的數目和位置分為α、β、γ、δ四種。其中以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強。維生素E的化學本質為苯并二氫吡喃的衍生物。為微帶黏性的淡黃色油狀物,在無氧條件下較為穩(wěn)定、耐熱,但在空氣中極易被氧化失效,因此是體內最有效的抗氧化劑。
維生素E在麥胚油、棉子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等植物油中含量最多,豆類及綠葉蔬菜中含量也較豐富。冷凍儲存食物或加熱油,生育酚易大量丟失。維生素E的推薦量為每日8~10mg。
3.2 作用及缺乏癥。具有抗氧化作用:它可保護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巰基化合物和巰基酶等免遭氧化損害,從而保護生物膜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維持動物的生殖機能:人類的生育是否需要維生素E尚無定論,但從大鼠試驗中獲知,維生素E缺乏時雄鼠睪丸不能生成精子,雌鼠的卵不能植入子宮內,胚胎、胎盤易萎縮被吸收,引起流產,臨床常用維生素E治療不育癥、習慣性流產、先兆流產等。促進血紅素等合成:維生素E能提高血紅素合成過程中關鍵酶的活性,促進血紅素合成,利于血紅蛋白的合成,所以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兒應注意補充維生素E。由于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保持紅細胞的完整性,因此缺乏時會引起紅細胞膜脆性增加,表現為貧血或血小板增多癥,臨床上用維生素E治療溶血性貧血。維生素E還與防止不飽和脂肪酸氧化有關,機體衰老時細胞內可出現棕色的色素顆粒,隨年齡而增加。該顆粒的生成是由于不飽和脂肪酸氧化成過氧化脂質,再與蛋白質結合成復合物在細胞內積蓄所致。給予維生素E可減少色素顆粒,改善皮膚彈性,延緩性腺萎縮等。因此維生素E可用于延緩衰老。
4.維生素K
4.1 性質、特點。維生素K又稱凝血維生素,是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自然界中主要以維生素K1、維生素K2兩種形式存在。維生素K1存在于綠葉植物和動物肝中;維生素K2可以由腸道細菌合成。維生素K對熱穩(wěn)定,易受光和堿破壞。臨床上應用的為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3、維生素K4,溶于水,可口服和注射。動物的肝臟、魚、肉和菠菜、青菜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維生素K推薦量為每日60~80μg。維生素K的吸收主要在小腸,與乳糜微粒結合,經淋巴入血,在血液中隨β脂蛋白轉運至肝臟儲存。
4.2 作用與缺乏癥。維生素K與血液凝固有關。某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從無活性轉變?yōu)橛谢钚允窃讦?羧化酶催化下完成的,維生素K是該酶的輔酶。凝血因子N末端的谷氨酸殘基被羧化成γ-羧基谷氨酸(Gla),Gla具有螯合Ca2+的能力,在凝血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缺乏維生素K凝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皮下、肌肉及胃腸道出血。維生素K因食物中含量豐富,而且體內腸道中的細菌也能合成,一般情況下,人體不會缺乏維生素K。新生兒腸道中缺乏細菌及吸收不良,可能暫時出現缺乏病。長期口服抗生素,抑制腸道菌群生長,也可出現缺乏病。
參考文獻
[1]林勁秋,李亞.維生素及其臨床營養(yǎng)治療[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12):947-949.
[2]江巍,高鳳榮.維生素D缺乏相關性疾病研究進展[J].中學研究與教學。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3):32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