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城固縣第一中學)
摘 要:意境美的古詩文教學,教師如果停留在思想感情、藝術手法的分析上,就會破壞固有的美感。如果讓學生動手描繪古詩文的意境,則會一舉多得。
關鍵詞:以寫補讀;古詩文;意境美
在語文教學中,總覺意境美的詩歌散文難以教學。對老師而言,這種意境美麗的詩文難以教學的原因在于保護詩文固有的美感。詩歌語言講究對仗押韻,遣詞造句千錘百煉,具有音樂美;詩歌結(jié)構(gòu)勻稱,整齊劃一,具有建筑美;最主要的是詩歌意象千挑萬選,意境含蓄朦朧,具有繪畫美。所以詩不能“讀”,只能“吟”,只能“品”。又恐學生品得不深,解得不透,就字字句句去分析,雖能讀深讀透,但總覺把詩歌讀得支離破碎,破壞了詩歌固有的美感。究其根源,這種尷尬是由詩歌固有特點導致的。
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語言的高度凝練,尤其是中國古典近體詩,一首五絕四句二十個字,一首七律八句五十六個字,字字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句句都能描繪出立體感強,境界獨特的畫面,僅停留在讀上,盡管能保持詩歌固有的美感,卻難以解透,不析不行。
而意境美的詩歌的另一特點就是表達方式含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崇尚含蓄,忌諱一覽無余,寫寺廟只聞鐘聲,不見其寺,講究曲徑通幽,遮遮掩掩;寫人講究“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神龍見首不見尾”;情感表達更為含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典一故都有深藏不露的情感及寫作意圖,要是不深層挖掘,難解其意,難懂其情,不得不分析字句,進行深層次閱讀,從而損壞了詩歌的固有美感。
詩歌如此,意境美的古散文亦然,因為古文的凝練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現(xiàn)代語言。
怎樣才能既深層解讀詩歌及古散文,又可盡收其美呢?
經(jīng)過嘗試,我找到了一個彌補“讀”析之不足的方法,就是動筆擴寫。師生共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出詩歌的意境,不僅不破壞詩文的意境美,反而還可通過想象、聯(lián)想來拓展更豐富的內(nèi)容,既可填補教材的空白,又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意境美的古典詩歌、散文,也適用于意境美的現(xiàn)代詩。
例如,教學《荊軻刺秦王》一文時,要精讀“易水送別”一段,這一段是場面描寫,寫得既面面俱到,又重點突出,既頭緒繁多又線索清晰,既是場景描寫又包含著豐富多變的情感,僅停留在疏通字句或講析上,乏味枯燥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不能挖掘?qū)W生的潛力來學以致用,于是學習此段時,我讓學生在補進疏通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擴寫本段,要求必須有心理描寫,并讓各小組學生在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點評,最終定出優(yōu)勝者小組,在探究互評優(yōu)劣的過程中,老師因勢利導,歸納出場面描寫的訣竅:
1.再大的場面就以描寫主體為線索,寫出他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可敘事清晰,主體形象鮮明。
2.景物描寫要情景交融。
3.場面描寫要點面結(jié)合。
4.應補進必要的心理描寫,來補充古典文學作品的不足。
“易水送別”改寫:
天空陰暗,烏云低重,北風呼嘯,易水嗚咽。世界上的一切此刻都沉浸在無限的悲情中。
陰冷的空氣中飄蕩著高漸離如泣的筑聲,應和著荊軻如訴的歌唱。一聲聲說不盡的深情厚誼;一曲曲唱不完的生離死別。望著那一群身著白衣帽的老朋友,荊軻強壓著兩眼淚花。他的腦中閃現(xiàn)著往日歡聚的情景,閃現(xiàn)著太子丹殷切而期待的眼神,閃現(xiàn)著田光自刎時蒼老而平靜的面容,閃現(xiàn)著樊於期捶胸切齒的傷痛。他知道自己不能貪生,盡管活著是那么讓人留戀,但,他不能。
忽然,易水不再嗚咽,它奔騰著,咆哮著,憤怒著,洶涌向前,似要沖走人世間的強暴,沖出一個和平盛世。荊軻亦不再悲傷。他知道眼淚換不來人間的歡樂與和平,他只能靠手中的匕首才能讓強秦收回貪婪的心,吐出諸侯的土地,才能讓弱者的臉上顯現(xiàn)出笑容,讓仇恨的世界重返平靜。伴隨著嘩嘩的流水聲,高漸離的筑聲高亢激昂,好似駿馬在馳騁,荊軻的歌聲也激越而慷慨,就像勇士揮劍在殺場。
寒風中,荊軻不由得握緊了匕首,毅然決然登車遠去。他的眼睛始終直視西方,熠熠生輝。
易水激蕩著,怒吼著,它在為勇士吶喊助威。
通過改寫、擴寫等方式以寫補讀,確實好處多多,但在具體運用時也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這種方法只適用于一些意境優(yōu)美,場面精妙,內(nèi)涵豐富,且文本留有空白的含蓄蘊藉的詩歌、散文,不適用于淺顯易懂的詩文,比如白居易的詩歌,一讀就懂,完全不需要這種方式。
第二,寫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補寫、擴寫、改寫、仿寫等可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及訓練目的選擇不同的寫法及要求。
第三,改寫、展示、評價的過程最好落實在課堂上,且要有寫,有展示,有點評環(huán)節(jié),必須齊備,高中學生學業(yè)負擔重,如果在課后完成,往往會落空,或者參與的人太少,達不到預期效果。環(huán)節(jié)不齊,說不出優(yōu)劣,辨不出標準,對學生提高幫助不大。
第四,要求學生動筆,老師也應動筆完成。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倉促間的解悟肯定比不上老師,如果沒有好的示范,學生不會有好的評判標準,影響上課效果。
以上想法與做法,僅屬本人淺陋的教學經(jīng)驗,掛一漏萬,淺之又淺,把它寫出來,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各位同仁的指點。
作者簡介:謝會春(1970—),女,漢族,本科,一級教師,研究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