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無論從最初來源還是過程發(fā)展來說,語文知識及其課程教學始終離不開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yǎng)和有效滋潤。積極開展“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充分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而且能從各個方面優(yōu)化語文教學,為促進教學相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边@就為“核心素養(yǎng)觀”下的語文課教學作出了戰(zhàn)略指向和戰(zhàn)術指導。那么,在初中語文活動體系中,如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呢?本文試從以下幾點簡要闡述之。
一、在情境活動中開展
有道是:“教于表象入手,學于直覺感知。”開展生動形象的情境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深刻感知語文知識的應用背景,更好地與文本展開對話,與作者契合心靈、相互溝通,從中達成啟智益能、教書育人的課程目標。以《社戲》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描繪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美景和生活氣息的小說,充滿了切實可感的童真童趣。最令人心動的是,對一群鄉(xiāng)村少年“偷豆”“煮豆”的描寫,能夠激發(fā)讀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無限體味。筆者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既展示了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又呈現(xiàn)了群群少兒結伴嬉戲的生動場景,為學生傳遞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靈動情感。與此同時,讓學生與文中的人事互動,從而引發(fā)他們打開回憶的閘門,再次品嘗那剛剛逝去的童年軼事和“豆味花香”。“魯迅先生有著怎樣的童年趣事呢?他對童年生活有著什么樣的情感呢?”在此心境驅使下,學生們自覺主動地投入文本閱讀之中。
二、在角色體驗中開展
“從本質上,學生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背踔袑W齡有著“求新、求趣、求動”的活潑天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解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新力。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發(fā)展需要,積極開展喜聞樂見的角色體驗活動,不僅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促進他們把文本藝術形象與社會生活元素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從中獲取更加深刻的情感實踐和學習感悟。以契訶夫的《變色龍》教學為例。這是一篇黑色幽默的諷刺性小說,具有強烈的社會氣息和生活味道。教學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在思辨與討論中進行角色體驗。結果可謂“一枝多花、五彩繽紛”。有的小組直接以小說為藍本,開展了話劇表演活動;有的小組引入現(xiàn)實生活元素,創(chuàng)作了極具諷刺意味的現(xiàn)代版話??;有的小組采取了動漫形式,增加了非常豐富的喜劇幽默成分……還有《皇帝的新裝》《孔乙己》等內容,都非常有利于開展角色體驗教學活動。
三、在資源開發(fā)中開展
“教材無非就是幾個例子?!痹诔踔姓Z文課教學中,教師應在“深入而又超越教材”基礎上,加大對生活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以豐富課程內容、拓展學習視野、增加教學厚度,讓學生在學用結合中更好地體會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以《歸園田居》(其三)教學為例。筆者首先提出:陶淵明原是一個縣令,他掛冠而去并隱居桃花源,說明不愿為官。有人質疑他也算不上是“合格的農夫”,為什么呢?這一問引發(fā)了全班的強烈興趣,學生們“從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尋得了答案。筆者繼續(xù)點撥:“陶淵明既然不善耕種,他為何還要得不償失呢?”以此讓學生展開熱烈的思考與探討。經過交流與共享,最終形成共識:作者不愿為官才隱居至此,雖然不善勞作,卻遠離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深感安寧并享受清凈,更加體現(xiàn)了他的超脫情懷。由此可見,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走得更近,關系更“密切”。
四、在讀寫互動中開展
“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于零?!痹谡Z文課程活動體系中,閱讀與寫作歷來享有“半壁江山”之譽,而且兩者之間有著“合則共榮、分則互損”的相輔相成關系。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生活化互動活動,非常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贏得不容忽視的“互利雙贏”效果。以《兩小兒辯日》為例,教學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實際認知,在深入思考和相互探討基礎上,寫下各自的心得體會。從這樣的結果來看,效果非常明顯,而且耐人尋味。比如,有學生在《我輩莫學“兩小兒”》一文中寫道:看待人和事物,如果缺乏全面、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和視野,就會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現(xiàn)象,甚至是極端錯誤的;有學生在《孔子的見“小”與問“大”》中感嘆:科學知識來不得任何的虛假和勉強,只有實事求是才是最有學問的……如此見識,顯現(xiàn)得多么深刻??!
總之,生活是“源”,語文是“水”;生活是“本”,語文是“木”。只有把語文課教學投放到社會生活的大背景、大環(huán)境中,才能引導學生在善教樂學與厚積薄發(fā)中贏得千里跬步、江海細流的活力和效應。
(成紅梅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興仁中學 226371)